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過程中,“特色小鎮”正在如火如荼的崛起。
住建部7月27日下發文件公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全國276個特色小鎮入選,同去年10月首批公布的127個特色小鎮相比,入圍數量比翻番。

“特色小鎮”概念大受追捧
不同導向特色小鎮發展路徑各異
自去年7月住建部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通知后,“特色小鎮”概念一度大熱,受到追捧。除了政策鼓勵原因之外,“尋找低成本發展空間”這一符合市場規律的動因也是全國特色小鎮建設熱潮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管理體制把大量土地資源和要素集中在高等級城市,缺乏低端產業空間,大城市周邊的特色小鎮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在7月30日由北京星牌集團、復華控股集團主辦,中國人壽集團協辦,星牌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特色小鎮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分析。
以服務業為主導特色小鎮和以特大城市郊區房地產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均因需要尋找低成本空間而發展起來。所謂低成本,即消費成本低、信息成本低、公共服務成本低、管理成本低。
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為例,李鐵分析,根據全球發展規律,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進入服務業主導時,工業就會選擇土地等各方面成本較低的區域,遠離城市選擇低成本發展。
李鐵以導向不同將目前中國特色小鎮概括為四大類型:一是以實體經濟為主導;二是以服務經濟為主導;三是特大城市郊區以房地產為主導;四是休閑旅游度假為主導。
不同導向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有別于由實體經濟為主導發展的特色小鎮,以休閑旅游度假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可能會選擇高成本發展,例如在大城市周邊形成的旅游小鎮,把旅游、休閑、度假、消費結合起來,選擇高成本、高投入發展模式,來適合消費結構變化。

特色小鎮發展進入4.0版本
專家認為政府應下放權利尊重市場
處理和校正特色小鎮的發展導向,“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特別是防止刮風,尊重市場;二是激發中小企業家的活力,給他們投資創業機會;三是營造特色小鎮發展軟環境;四是在創新企業和市場主體的發展成本上不能規定過高、要求過嚴;五是搞好服務”,李鐵分析。
政府應該尊重市場的發展規律,尊重企業家選擇,只能引導,不能主導。與此觀點一致,國務院參事、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副部長仇保興表示,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不可能由規劃來覆蓋,“政府管理應該接力不取代,減政不專權,護航不包辦,評估不刮風”。
在仇保興看來,中國特色小鎮經過上百年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小鎮加農村的“一村一品”1.0版;鄉鎮企業蓬勃開展后出現的“小鎮加企業集群”2.0版;“小鎮加旅游、休閑、養生”3.0版;本世紀“小鎮加新經濟體”4.0版。
“4.0版的特色小鎮實際上是一個孵化器,有創新產業鏈”,仇保興分析,小鎮依托城市提供的公共品多樣性形成創新產業鏈,發揮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品修繕的功能,能夠借助互聯網和城市創新體系,融入全球價值鏈。
基于此目標,仇保興提出評估特色小鎮的新模式,包括創新原動能、公生性、多樣性、強聯接、集群化、開放性、超規模性、微循環、自適應、協同涌現等十個方面。
仇保興表示,好的特色小鎮是從下而上的自組織,與周邊環境是共生,形成互化產業鏈,對主城能源、資源、人才等具有吸引力,同時使眾多企業聯合相互作用強化,使小鎮與小鎮之間,小鎮與城市之間出現協同效應,提高規模。
按照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文/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