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哈爾濱避暑,冬天到三亞過冬,閑時到全國旅游,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開闊視野……這樣的養老模式已經越來越受到中老年人的追捧。這就是旅居養老,它將旅游、居住與養老結合起來,既是一種新的旅游形式,又是一種新的養老方式。這種“動起來”的養老方式,將養老這一夕陽消費做成了朝陽產業,對于促進養老事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旅居養老讓“養老”變“享老”
冬天南下,夏天北上,就像候鳥一樣追隨大自然的節拍。73歲的王先生和老伴充分體驗到了“養老”變“享老”的美妙感覺。“每年11月一過,我們就赴三亞,長了住5個月短了住3個月,天氣轉暖我們就回來。到了夏天我們就往北走,哈爾濱、秦皇島,春天秋天就去西安、成都,反正做好計劃分好檔期。”王先生介紹,他們和一般的旅游不一樣,旅居養老追求旅游目的、旅游行為、旅游效果的健康、環保和舒適。目前,像王先生夫婦一樣,很多中老年人都選擇旅居養老,要的就是“慢”和“享”的悠閑生活。
除了慢節奏的旅途,“旅居養老”對老年人最大的吸引力還在于價格和服務。“大家在一起生活半個月甚至一個月,都成了朋友。”王先生介紹,團里的老人們不住酒店,而是住在當地養老機構里。“旅居養老”是“候鳥式養老”和“度假式養老”的融合體,與普通旅游的走馬觀花、行色匆匆不同,它是慢慢游,細細品,達到既健康養生又開闊視野的目的。
旅居養老產業前景廣闊
隨著新的養老觀念的形成,身體健康的老人已不再滿足于居家養老,這些年輕的老年人不再甘于當空巢老人,不再選擇單純的居家養老,而是過起了“一邊養老一邊環游世界”的候鳥生活。舒適的行程,完善的服務,再加上價格優勢,一個巨大的“旅居養老”市場逐漸發展起來。最新統計顯示,我國正經歷著全球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截至去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3億,占總人口的16.7%。到2055年有望接近4.5億,由此將催生出一個354萬億元的巨大市場。
據《中老年人旅游消費行為研究報告2016》顯示,在經濟和身體條件等都允許的情況下,國內81.2%的中老年受訪者都愿去旅游,“候鳥式養老”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越來越受關注。
進入“十三五”之后,養老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旅游度假產業近幾年獲得了巨大發展。旅居養老正在成為引領房地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多方合力養老服務共享
“候鳥式養老其實是一個老話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老觀念的不斷轉變,越來越受歡迎。”青島市社科院教授劉同昌介紹,跨地域的養老生活,不僅為老齡人口提供了高品質的休閑養老方式,也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的途徑,間接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包括地產、旅游甚至文化消費,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目前這種養老方式多為自發性質、民間性質,養老機構與老人間信息不通暢、養老機構的服務良莠不齊、全國醫保尚未聯網等因素,都制約了旅居養老的發展。
劉同昌呼吁,“旅游+養老”模式的推廣,需政府部門在政策層面予以規范,需社會養老機構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也需老年人不斷更新養老消費理念。同時,推進“互聯網+旅居養老”,加快資源整合。發揮互聯網的信息優勢,將互聯網融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做到養老服務信息化,整合養老資源,實現養老服務信息的共享。(文/青島全搜索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