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巢湖市東北部的柘皋鎮,是頗有名望的古鎮,它曾以“矤叴”(shè qiú)之名刻記楚簡,并以“橐(tuó)皋”之名載入《春秋》,距今已有3000多年前史。鎮上有城里崗遺址、北閘老街、李鴻章當鋪等前史遺址,有孔子曬書墩、聽書港、兩小孩辯日、峏山白龍洞等人文典故和傳說故事,有距今640年前史的過太平橋、夏至節等特征風俗文明活動……一邊流動著柘皋河一邊矗立著北閘街古名“橐皋”中,“橐”意為口小肚子大的口袋,“皋”意為水邊上的高地,聽說柘皋本來就在古巢湖岸邊,其北背浮槎,南臨巢湖,石梁河(柘皋河)貫穿其中,前史上為吳楚之沖,戰略位置十分主要。
據史書記載,西周前期,群舒的一支在此樹立宗國,春秋時先屬楚后屬吳。周敬王三十別墅設計方案效果圖屬九江郡。東漢入逡遒縣(今肥東梁園)。唐置橐皋鎮,屬巢縣。南宋時稱柘皋,沿用至今。
公元1141年,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役中的主要戰役之一發作在這里,史稱“柘皋大捷”。在南宋愛國將領劉琦等人的領導下,南宋軍積極防護、以逸待勞,挑選有利的機遇和地勢打擊敵人,變被動為主動,總算以劣勢的兵力打敗了敵人,使囂張一時的女真貴族不得不放棄軍事降服南宋的野心,安穩了宋金堅持的局面。
流動至今的柘皋河連巢湖通長江,可終年通航,是一條天然的黃金水道。翟大鵬的家就在河的東岸。四進的房子,格局規整,是翟大鵬家的老人在解放前期從別人手上購得的,穿過青苔累累的院子和綴滿老照片的老宅往東就是距今已有400余年的柘皋北閘老街,是皖中區域維護最好的一條古街。
北閘老街兩頭都是清一色的明末清初修建,墻面上“胡德成號”、“一大字號”等老字號仿佛訴說著古鎮從前的熱烈與富貴。石板街路面、青瓦房頂、青磚壘砌的馬頭墻,古拙而沉靜。走到李鴻章當鋪門前,一位同鄉腳踩自行車通過,看到記者拿著相機拍當鋪的大門,大聲說:“這但是李鴻章當年開的當鋪!”說完便一溜煙地騎走了。
老街上存研討晚清金融業的主要遺址李鴻章當鋪是老街上最顯眼的修建,有著近150年的前史,是專家專家研討晚清金融業開展的主要前史遺址。柘皋鎮文明辦主任柳迎春通知記者,2015年,巢湖市出資200多萬元修正了李鴻章當鋪1300平方米的前四進,目前,正準備在當鋪里建立一座鄉賢館,保藏和展現巢湖籍人士以及關懷本地文明建設的仁人志士各類體裁著作,豐厚老街的文明內在,讓老街變成銜接故土、維系鄉情的紐帶,構成一道共同的文明風景線。

在柘皋人心中,除了柘皋河、北閘街,還有一座跨過近千年的古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就是玉蘭橋,現在也叫做柘皋橋。玉蘭橋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1972年改建時,開挖橋墩發現石碑上載有“洪武二年建”的記載。
柳迎春說,相傳這座橋和朱元璋有著不解淵源,“朱元璋起義時,遭受元兵追殺,逃到柘皋河邊,進退不得。就在危殆萬分的時間,一老丈從葦叢中推出一條小舟,輕點竹篙,將朱元璋送過河去。后明朝立,朱元璋在柘皋河上修一石橋,取名‘罹難橋’,以報老丈當日救命之恩。后人覺得‘罹難’二字不祥,遂改為諧音‘玉欄橋’。”
傳承多年的風俗活動為古鎮更添魅力如果說柘皋河、北閘街、玉蘭橋勾勒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畫卷,那么古鎮柘皋傳承多年的特征風俗活動——夏至節,則是這幅畫卷上撩人的焰火氣味。
坐落巢湖市北部區域的柘皋、夏閣、蘇灣、欄桿集鎮等區域,老百姓有過“夏至節”的風俗。“此刻,小麥、大麥上臺,油菜入倉,蠶豆、豌豆老練。曩昔,每當夏至家家戶戶都會制造油炸食物,如油炸南瓜花、蠶豆、花生餅、韭菜餅等。”柳迎春說道。
柘皋早茶文明也由此構成。雞蛋鍋貼、炒面皮、三鮮鍋巴和涼拌干絲等特征早點,讓來客大飽口福。現在,為了進一步傳承風俗文明,每年夏至當日,柘皋都舉行隆重的夏至節慶活動,有柘皋早茶會、“祭拜耕牛”儀式、“夏至節”文藝演出等活動,讓本地大眾和慕名而來的游客過個豐厚的“文明節”。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