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在全國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工作以來,一年來,建設效果如何,有哪些誤區需要糾偏?就上述問題,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蔡義鴻接受了《中國企業報》記者的專訪。
近一年來,特色小鎮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你怎么看待它的發展?
蔡義鴻:去年以來,各地特色小鎮建設不斷升溫,以廣東的北滘、浙江的烏鎮為代表的特色小鎮已經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由于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充裕的財力,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過程中加大了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近一年來,這個政策的確給地方帶來了新機遇。比如廣西貴港市。近年來,該市的橋圩羽絨、木樂服裝、覃塘蓮藕等7個擁有特色產業的中心城鎮已經申報列入國家和廣西小城鎮建設試點。該市的橋圩鎮,“羽絨”和“富硒”是兩大特色產業,其中橋圩鎮還是中國羽絨之鄉,產業規模已接近50億元。相比發達地區特色小鎮動輒上千億的工業規模,橋圩鎮的這兩大產業也許不是很突出,但對帶動當地工業發展、幫助當地農民致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橋圩鎮更是以打造特色小鎮和工業重鎮為目標,力爭到2020年,使城鎮化水平達到50%以上,成為全國特色小鎮。當地政府甚至還提出了把橋圩鎮建設成為貴港市副中心的遠景設想。
根據統計,目前我國約有20000個鎮,15000多個鄉,6100多個街道,共計41000多個鄉鎮(含街道)。
自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來,全國各地不斷有提出要打造“百個特色小鎮”的新聞,粗略統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累計將超過3000個;以農業、文化、體育、旅游、養老等各行業的特色小鎮也風生水起,如體育特色小鎮全國已超過100個;也有不完全統計數據稱,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計劃建設特色小鎮的總量已超過5000個。不管是超過3000個還是超過5000個,很有點大躍進的味道。
針對當下一浪高過一浪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防止“房地產化、簡單復制和一哄而上”等呼聲已經成為眾多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的共識。
有的地方在政策的引導上也出現了一些偏差,比如放大小城鎮的特色產業外延、拉大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框架,甚至不惜以行政手段集聚包括人口、土地、資本等在內的資源要素強力推動小城鎮發展。這些都是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和及時糾偏。

各地在特色小鎮的推進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蔡義鴻:國家部委層面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一年多來,各地都在切實地行動中,江蘇、河北等多個省都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跟進,應該說,總體進展情況正常,但也要防止出現三個問題:
一忌房地產化。多年來,土地財政幾乎就是地方政府維持機構運轉的發動機。但自去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力度,各地政府在政策層面屢出實招,房地產開發商真正感受到了冬天的來臨。能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則成了房地產從業者們面對的新問題。
經過二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和積累,只要有可行的項目,如今的開發商們開發一個小鎮,幾乎易如反掌,某開發商最近就獨家搞出了一個“百鎮萬億計劃”。
但一旦被房地產綁架,特色小鎮最終一定會成為房地產小鎮,就像許多市場周圍林立的樓盤一樣,以某個“特色”為賣點的小鎮,必定會成為當地樓市的“風口”,必須引起警惕。
二忌“千鎮一面”。某省最近推出一個有關省級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所有特色小鎮按3A級以上景區標準建設,旅游產業類特色小鎮則按4A級以上景區標準建設。按照這種標準“生產”出來的小鎮,一定是規劃整齊劃一,投資規模差不多,空間布局大同小異,“特色”又如何體現?“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對“特色鎮”有明確的定義: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如果不“吃透”國家戰略,一哄而上,千鎮一面,這就有違中央政策的初衷。
三忌政府大包大攬。某省的文件給“特色小鎮”進行“統一規劃”的造鎮,要求特色小鎮一般布局在城鎮周邊、景區周邊、高鐵站周邊及交通軸沿線。“通知”中明確強調,特色小鎮建設要遵循“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那么規劃建設過程中政府究竟該怎么“引導”?這需要有清晰的思路。
所謂“培育”,一般是指個體處在萌芽階段,通過一定的途徑讓其生長發育。被選為特色小鎮的,至少是“有形”的,比如有特色的產業、美麗的環境、傳統的文化等等,在此基礎上,政府要做的就是與其他主體一起對特色小鎮進行培育,而不是大包大攬新造一個鎮。(文/中國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