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公布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吳江區七都鎮名列其中。這是繼震澤鎮之后,吳江第二個“中國特色小鎮”。目前,蘇州市共有5個鄉鎮闖入這項榜單,而吳江獨占兩席。
對于一直走在城鎮化發展前列的吳江來說,能在特色小鎮建設上拔得頭籌,既是厚積薄發的體現,也為吳江新型城鎮化指明了方向。
城鎮化發展看吳江。80年前,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以家鄉七都鎮開弦弓村為起點,寫下了著名的《江村經濟》。上世紀八十年代,費老又以家鄉為原型,提出小城鎮發展的蘇南模式。此后,吳江大力推進城鎮化,在各個鄉鎮培育起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呈現“一鎮一品”發展形態。
持之以恒發展鄉鎮,彰顯出區域發展特色,也順理成章贏得國家認可。2016年10月,震澤鎮位列住建部首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絲綢小鎮由此名揚天下。“這是多年來用心、用情做好一根絲的最好回饋。”震澤鎮黨委書記陳琦說,震澤有成熟的產業集群,有傳承的文化因子,因此,震澤的絲綢小鎮不是平地建起的,而是在古鎮的內生肌理中蓬勃生長出來的。

震澤因千百年來始終出產最優質的蠶絲而聞名。明清時期,震澤出口的生絲占到全國總量的十五分之一。時至今日,勤勞的水鄉兒女仍在用一枚枚蠶繭和一根根蠶絲,守護著“蠶絲古鎮”的榮耀。震澤聚集起“慈云”“太湖雪”“山水”“絲立方”“輯里”等“五朵金花”為代表的上百家絲綢企業,形成“金花領銜、小花緊跟、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格局,擁有種桑養蠶、煮繭繅絲到織服成被的完整產業鏈。
如果說震澤體現了吳江在城鎮化過程中注重產業傳承,那么七都此次躋身中國特色小鎮則把吳江善于創新體現得淋漓盡致。
瀕臨太湖的七都鎮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平地而起做響了“國學”和“音樂”兩篇文章。2006年,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定居于太湖畔,在七都開辦太湖大學堂,結廬講學。2013年,首屆太湖國學大講壇舉行,七都以此紀念和弘揚南懷瑾的學術精神和思想,打造太湖國學品牌。
開講國學源于一個人,唱響音樂則靠一個節。2014年,全國第一個戶外音樂節——迷笛音樂節落戶七都,拉開了七都建設音樂小鎮的序幕。從2015年開始,每年“五一”“十一”等假日,太湖迷笛音樂節都敞開懷抱,歡迎樂迷們“回家”。
雖然產業選擇上各有特色,但在發展目標上殊途同歸。無論是踏實傳承的震澤,還是勇于創新的七都,現在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中國特色小鎮”這個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作為先行者,震澤這大半年的探索已讓人眼前一亮。入選中國首批特色小鎮以來,震澤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絲綢小鎮”建設。2016年11月,震澤太湖雪蠶桑文化園正式開園。游客不僅能在這里觀賞到太湖流域悠久的養蠶歷史、蠶的一生、制絲工藝、拉綿制被、扎染刺繡以及絲品展示等,還可以游桑園、采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態農家樂。今年4月21日,吳江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園,這是震澤為本地絲綢企業量身定做的全服務鏈平臺,主要實現質量檢測、文化展示、創新設計、電子商務、會務策展等功能。“一絲興三業、三產繞一絲”。震澤用一根蠶絲,將種桑養蠶、蠶絲被生產制造和文化旅游產業串聯起來,同時用“全域旅游”把古鎮游、工業游和生態游連成一體,著力繪制著“蠶絲古鎮、科技新城、田園鄉村”的美好藍圖。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生命力所在。”七都鎮黨委書記肖軍表示,七都將以此次獲評特色小鎮為契機,以國學、音樂產業帶來的人氣和影響力為依托,加快國學、音樂、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酒店、餐飲等配套產業發展。在音樂方面,該鎮還將以太湖迷笛營為中心,在周邊發展音樂教育、音樂培訓、考級中心、音樂創作以及樂器制作等產業,做強音樂產業鏈。與此同時,圍繞國學產業推進區域陣地建設,通過在沿太湖設立多個國學組團,吸引更多人來七都修身養性、聽國學講座,力爭將七都打造成傳播國學的基地。
放眼吳江,以兩個中國特色小鎮為引領,一波提升特色的發展熱潮正在涌動。瞄準金融小鎮、旗袍小鎮、新能源小鎮、文旅小鎮等新目標,吳江各地積極踏上特色發展之路。(文/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