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之中,文化休閑消費升級,作為外出旅行重要載體的“民宿”也開始日漸走紅。據了解,“民宿”發源于英國,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為外來游客提供住宿消費的一種形式。近年來,民宿與互聯網思維、文化IP理念相結合,呈現出藝術與商業融合發展的色彩。專家指出,在現代居民文化休閑消費多樣化和精細化的背景下,民宿依托當地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觀所帶來的獨特消費體驗,是其日益受到認可的重要原因。
藝商結合共同發展
不久前,筆者在浙江嘉興的西塘看到,小小的古鎮內民宿遍地,游人如織。“和酒店不同,民宿想要做到的就是給游人以家的溫暖。消費者可以在民宿里消磨時間,喝一盞掌柜泡的功夫茶,或者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去水街轉轉,等大家回來我們的古琴雅集就開始了。”民宿“云來集”的店長小夢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據北京旅游協會秘書長劉思敏介紹,民宿從英國的家庭式招待而來,意即“宿在民居”,民宅、休閑中心、農莊、農舍、牧場等都可以歸納成民宿。

“民宿主要有三大類:以普通農家樂為基礎的鄉村民宿,以福建鼓浪嶼為代表的城市民宿,還有像云南大理等古城鎮旅游帶起來的特色民宿。它們跟互聯網結合,把存量的資源進行供需對接,很快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劉思敏表示。
近年來,民宿作為新型非標準住宿業態的經濟形式在各地蓬勃興起,憑借著“本地文化”“藝術設計”“獨特體驗”等標簽吸引著海內外眾多游客。業內人士表示,客觀上看,文化與情懷并不是民宿的最終歸宿,作為共享經濟的產物,民宿的發展仍受制于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因此,只有牢牢把握民宿日益走紅所折射出的民眾休閑娛樂消費多樣化、個性化的特征,并進一步與互聯網思維融合,才能走出一條文化藝術傳播與經濟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特色民宿反哺景點
在中國,不少地方的民宿通常與著名景區相伴而生,同時也在改變著景區主導的傳統旅游消費模式。
例如,前文所述的“云來集”民宿依托嘉興西塘當地的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觀,打造了一系列江南水鄉風光和古徽派建筑相結合的特色民宿,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內涵與消費深度,改變了傳統“酒店+景區”的消費模式。
事實上,特色民宿反哺景點,已經成為眾多知名景區的一道新風景。業內人士指出,不論是自然風光類還是人文風光類的景點,都有很多與當地特色結合的民宿,這已經成為很多地方民宿開發經營的主要模式。
特色民宿融合當地文化和風光也確實會給游客更好的體驗。《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報告》顯示,在被問及為何選擇民宿作為休閑住宿落腳點時,有64%的消費者將“民宿具有地方特色”作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民宿直觀在于“宿”,內核在于“民”。可以說,只有融入有別于城市的生活形態,民宿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自身特色、發揮自身功能。
“比如,云南有一家民宿管理公司,他們不進行直接投資,只做民宿的管理、運營,重點在于與當地居民進行合作。這一模式不是空談情懷,而是更重視專業。”劉思敏說。

健康發展仍需引導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線短租市場在2012年加速起步,市場規模為1.4億元,2015年市場交易額達到42.6億元,2017年預計交易規模將達到103億元。由此可見,民宿正迎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與此同時,政府亦對民宿積極引導扶持。不久前,《北京市旅游條例》正式實行,其中明確提出了“完善民宿經營管理,鼓勵鄉村民宿發展”,對管理經營民宿的基本條件、行為規范、政府服務等內容做出了進一步規范和指導,以期促進民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需要看到,中國民宿產業發展很快,但還談不上特別成熟。目前,‘偽民宿’和‘類民宿’常常與真正的民宿相混淆。‘偽民宿’以民宿之名,行連鎖酒店標準化運營之實,從形式、內容到運作方式講都不能算真正的民宿。‘類民宿’就是類似于民宿的住宿服務,比如有情懷的城市居民去改造空心村,形成超現代或者后現代的民宿,但嚴格講這也不能算純粹的民宿。”劉思敏說。
劉思敏進一步指出,民宿盤活了市場存量資源,讓生活方式本身成為旅游內容。“因為是存量資源,所以邊際成本是固定的,顧客也可以進行生活方式的深度體驗。民宿的發展與所在地的旅游資源多寡和成熟程度息息相關。像北京這樣逐漸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就需要政府引導規劃,穩步推進民宿經濟發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