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不是一塊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文化是有尊嚴的,鄉村是有尊嚴的,鄉村文化更是有尊嚴的。
鄉村旅游,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
山西是全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也是古村落較多、保存較完整的省份。山西陽泉市盂縣大汖村已有至少800年的歷史,數百間風格相似卻又并不雷同的各式平房、窯洞等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被當地人戲謔的稱為“盂縣深山里的布達拉宮”。但是,因為生活、交通不便,絕大部分村民陸續搬離,目前只有十幾位老人在村中留守。

無疑,這樣的傳統村落,正是鄉村旅游吸引我們的地方。我們到鄉村觀光、休閑,更多的就是去尋覓、追憶我們的歷史和情感,為了寄托我們的鄉愁和回不去的惆悵。
時下的鄉村旅游,最大的引爆點莫過于鄉村民宿,而鄉村民宿火爆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其載體——傳統建筑。對于生活在都市里的有閑有錢又注重生活品味和個性的人來說,到鄉村住一晚民宿,哪怕付出高于五星級酒店N倍的價格,也樂于掏腰包。
在主人文化成為偽命題的鄉村民宿領域,當前的鄉村民宿其吸引人的核心無外乎兩點:一個是“野”,極盡山水之美;一個是“鄉”,追求鄉土、鄉味、鄉韻、鄉風、鄉物、鄉人。
無論你的內部有多奢華,離開了“野”和“鄉”,鄉村民宿就淪為赤裸裸的營銷和宰客。
但是,在適合開發民宿的傳統建筑越來越難找的情況下,我們的鄉村掀起了一股造假風,突出的表現就是:要么搞大洋怪建筑,假威尼斯、假泰晤士、假巴黎等泛濫成災;要么就是復古建筑和模仿建筑,假烏鎮、假麗江、假袁家村遍地都是。
鄉村旅游,不去會后悔,去了更后悔
近日,趁著孩子放暑假,朋友帶著孩子一路去尋找古鎮、傳統村落旅游,歸來總結:都長的一個樣,建筑風格差不多,布局差不多,就連售賣的旅游紀念品都差不多,沒意思透了。
沒意思卻又想去,這不得不說是當下古鎮旅游的諷刺和尷尬。
傳統建筑是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不僅僅因為建筑本身的美,更因為建筑所代表的文化。我們奔文化而去,結果很多古鎮和傳統村落卻背離了文化的本質。

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古鎮和傳統村落的空心化,一個是過度商業化。
以上說的是真正的古鎮和傳統村落。至于那些假古鎮、假古村落,更是慘不忍睹。
馮驥才接受采訪時曾經表示憂慮:“人們愿意看真東西,沒人愛看假東西。如果為了盈利拆掉僅存無多的寶貴歷史遺存,改建假洋建筑或仿古建筑,那就是非常無知甚至愚蠢。”
傳統建筑的命運,向左向右都讓人揪心
鄉村旅游火了。與此同時,作為鄉村民宿、傳統文化的理想載體——古建,也火了。但是,無論我們賦予鄉村旅游多少新的含義,古建問題依然沒有普遍接受的解決途徑。實際上,不但沒有解決途徑,反而更加撲朔迷離,更加復雜化。
復雜到什么程度?產權歸屬、功能定義、保護邊界、修復方案、資金申請、資金使用、管理維護、古建使用等等,隨便一個環節都是機關重重。

假的大家不愿意看,真的卻又面臨一系列難題。
而傳統建筑的命運,除了極少數被科學修繕保護和合理使用以外,似乎只剩以下兩種方式:要么被迫遷建,離開古建原屬的環境,變成無所依托的孤兒;要么等待自然毀滅。
鄉村旅游莫任性,鄉村文化是有尊嚴的
雖然古建面臨錯綜復雜的問題,但鄉村旅游如日中天,古建的魅力也勢必如日中天。如此以來,造假就不可遏制,會有越來越多的假古建、假古村落出現,會一再挑戰消費者的心理極限。
消費者不好糊弄,鄉村旅游千萬莫任性,否則,到頭來只能落個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鄉村有幾千年未變的生態環境、鄉土文化,鄉村圓滿、知足、和諧、幸福、快樂!

應該說,胡亂拼接、肆意嫁接、盲目融合,終將付出代價。留下的,一定是那些對鄉村更具敬畏精神的、更熱愛鄉村的。
對于鄉村,有一種保護方式叫“活化”,就是讓歷史和文化變得鮮活起來。歷史雖是過去時,但歷史是有生命的。我們要保護文化遺產,決不是讓它擱在那兒,成為和我們沒有關系的東西。活化需要高明的創意,需要懂得文化。不懂就會亂來,只想賺錢就會胡來。
文化遺產不是一塊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文化是有尊嚴的,鄉村是有尊嚴的,鄉村文化更是有尊嚴的。(文/參見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