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親苑社區,2001年由皇親巷、余官巷一并劃入清遠橋,部分地塊組建而成,屬杭州繁華市區地段,地處天水街道南部,南起鳳起路,北至百井坊;宋稱太平坊,明名太平巷、皇親巷,清謂王親巷;明孝惠皇后死后于此立勛戚牌坊,巷因皇太后邵氏而得名。原皇親巷9號,曾是現代文學家、畫家豐子愷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居住過的地方;他在這里創作了《錢江看潮記》《半篇莫干山記》《山中避雨》《西湖船》等佳作;他還在田家園、馬市街等地方居住過,就如他所說的“我于西湖,可謂第二故鄉”。

【皇親巷9號豐子愷舊居】


【院內老井】
這幢雅號“肖圃”的別院,原為磚木結構的假三層三開間中式別墅,有著典型的江浙滬傳統民居風格:粉墻瓦黛,石板輔路,庭院天井種有花草,還有一口老井;住在里面的人可以在二樓,透過紅色木玻璃窗往外看,但外面的人是看不見里面的,給人以庭院深深,鬧中取靜的感覺。只可惜1999年在建造皇親巷住宅小區的時候被拆除了,這座房子和這口老井都已經不存在了,2003年在巷口立了豐子愷藝術碑來以此來作為紀念。

【豐子愷先生21歲時】


【晚年伏案畫畫的豐子愷先生】
豐子愷
(1898-1975)浙江桐鄉人,名仁又名嬰行,我國現代畫家、文學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1919年畢業,之后赴日學習;回國后,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1975年9月15日逝世。

【1918年杭州】


【弘一大師攜弟子左劉質平、右豐子愷合影】


【豐子愷與貓】


作品【統一思想】
“文革”時,豐子愷被關在牛棚,造反派知道他是漫畫家,就命他以漫畫作自我批判;豐子愷就畫一個老頭坐在地上吸煙,繚繞的煙霧一圈一圈上升,盤成了頭上的高帽子。造反派看不出其中的調侃,但照樣批他:“不好好改造,只想著吸煙,死不改悔的資產階級!”

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
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
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
——豐子愷《豁然開朗》


【豐子愷家庭合影】


【巷口豐子愷藝術碑】
著名文學家俞平伯曾說,豐子愷的漫畫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豐子愷認為漫畫是一種簡筆而注重意義的繪畫,自謂要溝通文學與繪畫的關系,創作中追求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他的畫基本為人們日常生活情景,非常具有老百姓的人情世故,充滿了童趣,雅俗共賞老少咸宜。
(文/杭州攝影師與模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