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農立國,農耕歷史悠久,農具品類繁多,豐富多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正面臨傳統農用具迅速淘汰和失傳的窘境。
暨陽大地,農耕文化歷史悠久,素有“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譽,百姓在幾千年的傳統農耕生活中,積淀下來的農具也十分豐富。
為了弘揚農耕文化,展現鄉土情節,東和鄉經過一年多的創建,對宗祠原結構進行合理布置,形成了諸暨農具博物館。

該博物館設立于章氏宗祠,宗祠建于康熙辛己(1701)年,坐落在東和鄉姚邵畈村。總占地面積720平方,由門廳、正廳、廂房等部分組成。
灌溉農田的水車、除稻谷殼的風柜、一架紡車一桿稱......走進農具博物館,眼前仿佛是農耕時代的場景,塵封多年的農具讓人大開眼界,精湛而奇妙的工藝體現了“民以食為天”的創造才能。
農具博物館展出品種有耕種、收割、儲藏、加工、生活、匠具、典籍等,共計300余件,其中有早已失傳的苗騎、苗推,消失還原的踏堆,存世稀少的煤氣燈,手抄雜字孤本,勤記六十年賬本等等。


東和多山,多竹林,林中盛產毛竹。聰明的東和鄉人就地取材,以竹為料,編制出各類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具。
用來捕魚的魚籠,為采茶而生的茶蔀,就靜靜地立在那里。它們身上有歷史留下的痕跡,當初那份鮮活雖早已逝去,卻依然能夠感受到東和人的智慧。
透過它們,似乎能看到那時老篾匠,僅憑著手中的一把剮篾刀,把一根一根又細又長的篾條,從無到有,自由穿梭成藝術品。
在博物館的生活用品區中,有一款“奇特”的家常用具。“狗氣剎”三字貼在一個木制籠子上,讓人不覺想要去了解。
這是江南農村獨有,用來飼養雞鴨的籠子。把飼料放入籠中,雞鴨的頭小,可鉆進籠子吃食,而狗頭較大,只能看見不能吃,故而所謂狗氣剎。

夏種犁灌區,有狀如龍骨的翻車,亦稱龍骨水車,它是江南水田最具代表性的灌溉工具。
因水車結構合理,可靠實用,所以能一代代流傳下來。直到近代,隨著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歷史使命,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
祠堂內這整齊的一排圓石,它們是石磨的一部分。待秋收時節,人們便會用磨將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
磨是平面的兩層,兩層的接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被磨碎,形成粉末。
“一粥一菜,當思來之不易”。諸暨農具文物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吸引了眾多人群參觀,不僅為了解學習當地民俗文化提供了依據,也讓更多的人感受稼穡勞作之艱辛。(文/諸暨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