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犁、耬、鋤、鈀、紡花車;叉、耙、掃帚、牛籠嘴;鍘刀、鍘床、織布機;老碾、老磙、老磨盤;汽燈、馬燈、洋油燈;饃簍、饃筐、洗臉盆……
2011年以來,從東海之濱到帕米爾高原,從南國島礁到北方草原,黃河上下,長江兩岸,寒來暑往,物換星移。中牟縣劉集鎮(zhèn)段莊村民段雙奇,歷時6個春秋,行程數(shù)萬公里,籌資130多萬元,搶救農(nóng)耕文化遺產(chǎn)11.7萬多件。
段雙奇介紹,有的老物件是村民贈送的,有些老物件是花錢買的,也有的是在動遷廢墟上淘來的。2015年以來,段雙奇騎著電動三輪車跑遍了中牟大部分動遷村莊,挖掘、搜集面臨淘汰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品。“每一件老物件的背后都有一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都蘊含著我們祖先的勤勞與智慧,彰顯著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段雙奇說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建造一個農(nóng)耕文化展覽館。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于北宋時代。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2013年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木锨,農(nóng)具名。木制,長柄,多用于鏟糧食,也可冬日鏟雪。例如:農(nóng)村使用耕牛拉石磙的方式從稻(麥)穗碾下稻(麥)子除去葉子灰塵時,一般在側風向采用揚撒方式,使灰塵、碎葉脈等雜物隨風飄走。
紡車是采用纖維材料如毛、棉、麻、絲等原料,通過人工機械傳動,利用旋轉抽絲延長的工藝生產(chǎn)線或紗的設備。最早見于西漢揚雄的《方言》,記有“繀車”和“道軌”。獸錠紡車最早的圖像見于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
斗與升,喻少量、微薄。《莊子·外物》:“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唐劉禹錫《送張盥赴舉詩》:“乞取斗升水,因之云漢津。”宋蘇軾《上梅直講書》:“其后益壯……方學為對偶聲律之文,求斗升之祿。”
軍號:常見有沖鋒號、緊急集合號、起床號、出操號、開飯?zhí)枴⑾籼柕?/span>
馬燈是一種可以手提的、能防風雨的煤油燈,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區(qū)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燈”的叫法,尤其是有風有雨的天氣,是漁民的照明工具。(文/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