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墻黛瓦,徽派馬頭墻,中式四合院。回形天井內,兩口置養著荷花的水缸,娟秀雅致。一堵仿古屏風墻,上書:養生福地。
四合院內共有20個房間,可住30多人,均按賓館客房標準裝修……
如果我說,這是一個村的避災點,您信嗎?
沒錯,它就是一處避災點。不過,又是一個按賓館標準修建的“民宿”。
近日,一處集避災與民宿功能于一身的建筑,在臨安於潛鎮楊洪村一亮相,就艷驚四座,引來各方關注和熱議。前不久,杭州市民政局還召集各區縣(市)民政部門,到楊洪村開了一個現場會,要在全市各地推廣“楊洪模式”。
臨安地處山區,境內有2個省級暴雨中心,山洪暴雨、泥石流、山體滑坡多發。為安置避災、受災群眾,10年前,臨安在杭州地區率先試點開展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利用各地的文化禮堂、學校、居家養老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新建改建避災安置點。到目前,全市已建起了避災場所236個,其中鎮級18個,村級218個,行政村避災場所覆蓋率達到85%,可以轉移安置群眾約3萬人。

楊洪村坐落在天目山的背面,地處省級暴雨中心附近。再加上村莊兩側高山聳立,造就了楊洪村的峽谷地貌,更使這里年年都有遭遇山洪的危險。正是鑒于此,去年,於潛鎮在楊洪村修建了一處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避災點。這在村級避災點中,規模和規格都算是比較高的。
楊洪村書記吳乾坤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他覺得這么一個大體量、高規格的避災點,只在避災的時候用,太浪費了,決定將它改建為民宿。“村里有災情的時候,當避災點,日常,就當民宿接待游客。”
探索避災場所“1+X”發展模式瞄準鄉村旅游開發
把避災點建成民宿,是基于吳乾坤敏銳的市場嗅覺。
楊洪村緊挨著天目山,四周群山巍峨,風光秀麗,是一片尚未開發的旅游處女地。近些年,離村子不遠的蝴蝶谷,在驢友圈里名氣越來越響,前來探險的驢友越來越多。楊洪村秀麗的風光,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上海、杭州游客前來觀光度假,民宿的建設可謂是順應了市場需求。
吳乾坤介紹,“民宿生意很好,周末幾乎爆滿,平時客人也不少,有的老人一住就是好幾個星期。”
民政部門之所以覺得“楊洪模式”好,是因為它開創了避災點一屋多用的先河,也為避災點的日常維護找到了新出路。同時,還突破了避災點建房難、資金難、管理難、達標難等問題,可謂“一舉數善”。
“像學校、文化禮堂、老年食堂等這些‘兼職’避災點還好,日常都在用的,還有一些專門為避災而建的避災點,日常的維護就是個問題。有些避災點,一修好可能就沒用過,甚至好幾年不用,不沾染人氣,就容易破敗,甚至有可能淪為危房。”臨安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所以我們都提倡避災點要常用常新,楊洪這種模式很好,鼓勵其他地方也要積極探索打造避災場所‘1+X’融合的發展新模式。”

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吳乾坤備受鼓舞,他決定乘勢而為。在楊洪村的溪對岸,幾座用竹子搭建的房屋已初具輪廓。竹屋內,幾方土灶頭已經壘建起來……
吳乾坤準備把當地的一項民間非遺工藝重拾起來,推出桃花紙親子游,讓父母帶著孩子觀摩體驗并動手制作桃花紙,并用烘干的桃花紙現場作畫、創作書法。一家人還可聚在土灶前,自己動手做一頓充滿農家風味的午飯。
楊洪村還收購了村里的7座舊房子,新建了10座連體排屋,準備面向城里的退休老人,推出田園式養老。還要借助互聯網技術,讓遠在城里的親人,每天都能了解甚至看到父母在楊洪的晚年生活,把楊洪打造成老年人愛來、常來的養生福地。(文/杭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