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峰村村民何靜花正在制作虎頭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技藝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有的通過一系列舉措得到良好的挖掘和保護,甚至發展成為知名品牌。可還有一些民間小手藝,雖然看似不起眼,卻始終堅守在原生的土壤中,自生自長,它們的故事同樣精彩。
寧德市蕉城區洪口鄉吳峰村,去年底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村莊坐落于洪口鄉西北部,處蕉城、屏南、周寧三縣(區)交界的高山小盆地,所謂“一聲雞鳴,三縣皆聞”。這里也是水路時代寧德通往鄰縣屏南、周寧重要的茶鹽古道。
吳峰村肇基于宋末元初,至今有800多年歷史。其民間手工藝品虎頭帽、虎頭鞋、釀造黃酒、竹制陶膽等,傳遞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飽含著村民的智慧與勤勉。
63歲的何靜花倚門邊坐著,繡著當地特色的虎頭帽、虎頭鞋,在她布滿歲月痕跡又靈巧的雙手中,針線穿梭自如?;㈩^帽、虎頭鞋制作煩瑣復雜,要經過剪、貼、插、刺、繡等幾十道工序。一頂虎頭帽,需要五六天時間才能完工。
這種手藝在別的地方已經難以見到了,可在這個僻靜的古村落,母女、婆媳之間仍代代相襲,傳承不斷。家家戶戶賢惠的女人,幾乎都會為孩子制作虎頭鞋、虎頭帽,一針一線密密縫著,細細繡著,心中期盼著小寶寶穿戴后,顯得更加虎頭虎腦、活潑可愛。這其中,既寄托著對孩子的殷切關愛、美好期望和諄諄教誨,又滲透著家風祖訓傳承的寓意。
“游客看到我在做虎頭帽、虎頭鞋,就會過來詢問,有的還要購買,帶回去給自家的孩子,或是作為紀念禮品。”何靜花開心地說道,自從吳峰村被評為國家級傳統古村,知名度提高了,游客數量不斷增加。游客對這些民間的小手藝都十分感興趣,也喜歡買回去送給親朋好友。這讓她覺得自己的手藝還是有一些價值的。
近年來,洪口鄉積極探索傳統文化保護,完善村落基礎設施,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鼓勵吳峰村等傳統古村落在保護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這也為這些傳統小手藝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機遇。
洪口鄉還因地制宜地將傳統手工藝作為古村落旅游的一大亮點,鼓勵技藝傳承人繼續堅守,同時弘揚家風祖訓,為傳統技藝賦予深刻的文化內涵,促進傳統古村落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呈現出新的生命力。
家家能釀酒自飲更宴客
除了精美別致的手工虎頭帽、虎頭鞋,吳峰村傳統釀造黃酒也受備游客青睞。
閩東是紅曲與黃酒的正宗和優良產地。明萬歷《省志》記載:“田家多制曲,畬客少租山。”民國30年《寧德縣志·實業志》載:虎貝、霍童、洪口諸鄉均有白酒地瓜燒、黃酒兩種,出售外省。清代至民國期間,蕉城一直是紅曲與黃酒集散地,產品銷往鄰縣及省城福州,遠則販運上海、寧波、天津各地。
吳峰村與屏南北墘村同祖同宗,吳峰村的釀酒技藝,既傳承屏南紅曲制作與黃酒釀造技藝,又結合了蕉城黃酒傳統技藝,是蕉城黃酒生產地之一,目前仍以活態形式存在,家家戶戶均能熟練掌握。其工藝原料主要包括水、糯米、紅曲,釀造步驟包括浸米、蒸煮、冷卻、入壇、發酵管理、壓榨、澄清、裝壇、貯藏管理等。
當地人至今保留著傳統習俗:一為蹭吉,家里來客,必須讓他們吃酒米;二為釀酒令,“紅曲公,酒米母,好酒好曲生酒寶”,寄托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78歲的吳昌姜仍在家中釀造黃酒。他有些遺憾地說道:“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釀造黃酒,逢年過節就拿出自家的酒來宴請親朋好友。現在,雖然大家仍掌握著釀造技術,卻沒有多少人愿意花時間去釀造了。”
如今酒的種類越來越多,啤酒、紅酒、洋酒等,可當地人更喜歡喝自己釀的酒,這是飲食習慣,也是戀舊,是鄉愁。“這些手藝如果遺失就太可惜了,我們也希望后輩能將其保留傳承下去。”吳昌姜感嘆。
近年來,蕉城黃酒釀造技藝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展,提升了黃酒的知名度,為吳峰村黃酒釀造手藝帶來生機。洪口鄉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辦起了一些農家樂,游客來時,總愛品嘗當地的美酒。吳大爺和一些村民就將自家釀的黃酒賣給農家樂,以此賺些錢補貼家用,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到吳峰村的特色美酒。
“相比一些已經較為成型的傳統手藝,小手藝也同樣需要良好的保護,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蕉城區文體新局辦公室主任鄭家輝說,除了政府部門的引導扶持,這些小手藝更需要當地自力更生,結合地方特色和發展契機進行弘揚和傳承。(文/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