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是安徽省南部黟縣東南西遞鎮的一個村莊,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間(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西遞村是一個古樸典雅,底蘊深厚的古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鎮舊稱西溪、西川,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華里處為徽州府西古驛過道,設有“鋪遞所”而改稱西遞。
北宋慶歷七年,胡昌翼之五世孫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南京)途徑西遞鋪,被這里的山形水勢所吸引,認定西遞是一塊極為難找的風水寶地。一年后,舉家遷來西遞居住。
明萬歷六年,建胡文光刺史牌樓。
清咸豐同治年間,因戰亂,全村1700多幢房子被燒過半。
1956年2月,撤區并鄉,設東源鄉。
1961年4月,恢復黟縣建制,改成東源公社。
1983年至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改回東源鄉。
1998年,東源鄉更名西遞鎮。

關于西遞的祖先,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個傳說:相傳唐朝天佑年間,唐昭宗李曄在遷都洛陽的途中得一皇子,彼時唐皇朝已處于風雨飄搖之際,昭宗為保全幼子,便將他托付給貼身護衛讓他抱回家鄉婺源。為躲避追殺和戰亂,皇子改李姓為胡,名昌翼,隱居鄉野之間。到了北宋末年,胡昌翼第五代孫胡士良在去往金陵的途中經過西遞,見這里“背山面水,東水西流”,認為是一塊風水寶地,便舉家從婺源遷到西遞,從此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西遞村整個村落呈船形,四面環山,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民居建筑多為木結構、磚墻維護,采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頂,外墻圍護結構,采用山墻隔離。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筑色調樸素淡雅。


村中有保護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時光遺留下來的不完美讓這些建筑蒙上了別樣的藝術光暈。巷道和建筑的設計布局協調,三雕精湛多姿,各有寓意。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見,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顆明珠。
在自然風光方面,西遞確實不具備宏村得天獨厚的條件。宏村處于一塊很開闊的平地之中,村子背后北面有一條較高的山嶺;村子正面有南湖,南面更遠處有一批較低的小丘。總而言之,背山面水,視野開闊,無論從觀景的角度,還是從居住的角度,都是上佳的選擇。
特別是在南湖的南岸向北望,湖面不僅有白墻黛瓦的民居倒影,遠處的山嶺也映在水中,形成天然的圖畫,所以吸引了無數的游人。相比之下,西遞的自然條件就差遠了。西遞村處于一個狹長的山谷之中,兩邊都是低矮的山嶺,沒什么氣勢,離村子又近,有一種壓迫感。


村口的明經湖也不如宏村的南湖,似乎是近年來才開挖的,面積也小。而且,山嶺與村子、湖面的關系有如“品”字形,山嶺如同上邊的“口”字,村子、湖面是下邊的兩個“口”。這樣一來,村子與山嶺的倒影幾乎不能同時出現在水中,令審美價值大打折扣。
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西遞也有一些優勢,比如說,村子南邊的山坡上有一座觀景臺,可以俯瞰整個村莊。由于在南面,無論是清晨還是黃昏,都能利用柔和的側光,利于拍攝。另外,西遞的古民居保護得比宏村好,對外開放的有二十多座,宏村卻不超過十座。
明清時代,宏村住的大都是鹽商,西遞則以出讀書人而著稱。這一點甚至影響到了現在,當前兩個村子的風格差異十分明顯。
漫步村中,隨處可見那粉墻青瓦,青石鋪路,巷貫街連,鑲嵌漏窗,鏤空門罩,還有那高聳的馬頭墻。閉上眼睛深呼吸,親近自然,頓時覺得周身清爽,城市的喧囂和路途的塵土仿佛都已經被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