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存的古建筑物中,百分之七十是宗教建筑,而在宗教建筑中又以寺廟園林建筑居多,所以寺廟園林建筑在中國的建筑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如此,寺廟園林建筑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人們的廣泛關注。
佛教在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漢明帝(58—75年)派人到印度求法,指定洛陽白馬寺庋藏佛經。最早接待西域高僧的寓所是鴻盧寺,“寺”這一官署的名稱由此被保留下來,轉而成為佛教廟宇的專稱,因此佛寺的形成受到宮室府邸的影響很大。外來佛教為了能夠立足于中國,有意調整其教義以適應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它的因果報應和輪回轉世之說對于苦難深重的下層百姓頗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統治階級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廣泛地流行起來。隋唐以來,王公貴族多有將舊宅贈給寺廟的風習,使神秘而嚴肅的佛寺宗教文化融入了人間的生活氣息,當時漢族地區的佛寺多以傳統的四合院為基本單位。起初,佛寺多建于通都大邑,后來一些文人為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深谷幽林成為理想的凈土,佛寺開始進入高山深林,“天下名山僧占多”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這一事實。

本文所指的寺廟園林建筑主要以南宋佛教禪宗確立的“伽藍七堂”制度為依據,沿襲中國傳統的一正兩廂多進院落的格局展開闡述。佛寺布局基本以對稱為主,即在縱軸線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兩側依著軸線以體形較小的次要建筑相對峙。在主要建筑的對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佛寺一般為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及三配殿組成。山門一般開三個門洞,象征“三解脫”,里面塑有兩尊手執金剛杵的護法神。山門后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正中央為大肚彌勒佛,后面是韋馱天王,兩側是四大金剛。天王殿之后便是寺院的正殿。大雄寶殿一般為重檐歇山頂,殿內供奉佛教的締造者或最高領導者一至三尊主像,兩側一般是十八羅漢,主佛背后是“觀音”,大雄寶殿后面的法堂是傳教說法之處,東西配殿各寺不一,一般東為伽藍殿,西為祖師殿,有的寺院還有觀音殿、文殊殿、三大士殿、地藏殿或藥師殿,所以中國的佛教禪宗寺院有“千寺一面”之說。早期寺院曾有過以塔為中心的現象,一般大寺都建有高層的藏經樓或毗盧殿,天王殿兩側建有鐘鼓舍、齋廚等不可缺少的建筑,這些就是南宋以來至明清時期典型的佛寺殿宇配置。由于教派不同和興建時資金影響,有些寺院建筑的隨意性還是較大。寺院布局一般以中軸對稱為主,但也有幾條軸線并行的,如寧波太白山天童寺就有中、東、西三路院落,經考察,卻是明清后期擴建和改建的建筑。
寺廟選址受中國宅居堪輿習俗的影響,有著強烈的相地意向,在空間環境上追求自然韻味,務使營造的建筑達到神仙府第、佛光普照的意境。寺廟園林建筑的營造模式不外乎背山面水,左右圍護的格局;建筑背后以連綿群山為屏障;左右有低嶺崗阜為“青龍”、“白虎”環抱圍護;前有池塘河流婉轉流過,水前又有遠山近丘的朝案對景呼應。寺廟園林建筑多運用“略成小筑,足征大觀也”的手法,以較少的建筑布置在一些制高點、轉折點、特景點,控制大的景觀場面,達到“千山抱一寺,一寺鎮千山”的藝術效果,建筑通過巧妙的“借景”手法,與山水景觀溝通匯合為一體,所以說寺廟園林建筑的美是整體的美。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杭州韜光寺);“天臺臨四明,華頂高白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天臺山國清寺)。寺廟園林建筑空間布局以開敞、滲透、連續和流動等手法,重視與自然景色的對話。
中國古代建筑通常以組群形式出現,一個大的建筑體,在達到主要空間之前,通常有一些過渡性的空間單元,逐步加深印象,使高潮的到來更為強烈。這和中國畫中長卷形式的道理一樣,不能一覽無余,必須逐步領略。
寺廟總體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動部分、生活供應部分、前導部分和園林游覽部分。宗教活動部分由供奉偶像、舉行宗教儀禮的殿堂、塔、閣組成,占據了寺廟的顯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對稱規整、封閉靜態的空間,表現宗教的神圣氣氛。布局上大多與寺廟的園林部分隔離,有時也采用空廊、漏花墻,讓園林景色滲透進來。在地段緊迫、地形陡變處,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隨山勢散點布置,融入自然環境。這樣,宗教建筑自身也成了景觀建筑,與園林游覽部分融成一體。
生活供應部分,除方丈、僧房、齋堂、廚房等外,還設有供香客、游人住宿的客房。大型寺觀的生活用房有的達到千間以上。這些方丈、客房,大多隱于僻靜的部位,帶有尺度宜人的小院,院內開鑿小池,放置山石、盆景,構成與寺外園林異趣的庭園小天地。
前導香道既是寺廟的主要交通路線,也是寺廟園林游覽的序幕景觀,即古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中的“曲徑”。長長的香道,在宗教意義上成了從“塵世”通向“凈土”、“仙界”的情緒醞釀階梯,常常結合叢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精心選定路線,點綴山門、山亭、牌坊、小橋、放生池、摩崖造象、摩崖題刻等,起著鋪墊、渲染宗教氣氛,激發、增強游人興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觀佳境的過渡作用。

中國古建筑通常以木結構為主,房屋先由木梁枋和立柱組成框架,再配以木框門窗,可以說除了磚瓦礎石之外,地面以上部分都由木料構成。在此情況下,木雕成為一大看點,如杭州凈慈講寺、虎跑寺的正殿、配殿上有成排的隔扇,隔心裙板上布滿了木雕,以吉祥如意的內容為主;又如臨安中天目普照寺一排四扇隔扇上,隔心板上分別雕著喜鵲梅花、喜鵲蓮荷、仙鶴松樹、鳳凰牡丹、分別象征著喜上眉梢、喜連盈、松鶴長壽和富貴的寓意,同一處的四肩隔心板上分別雕有琴、棋、書、畫,顯示對文風的崇尚。
寺廟古建筑也用了不少的石料,如柱礎、臺基、欄桿、石階及墻上券門的發券、佛像座、碑碣、石獅、佛塔、經幢等。石雕裝飾大氣恢宏,內容可謂包羅萬象。除石雕以外還有磚雕,這在古塔建筑中較為多見,如浙江省唯一一座唐末吳越磚塔臨安凈土寺功臣塔,平面為四邊形,全塔除了塔剎以外全部用磚雕筑法。矮矮的基座上,塔身為五層密檐和塔剎,磚雕集中在塔身的上半部分,從布局看,稀疏有致;從雕法看,簡煉傳神,反映了中國早期雕刻裝飾的特點和晚唐建筑風格。值得注意的是,寺廟園林建筑中的雕刻題材,并沒有很多的宗教色彩,民俗化意味很濃,一般的宗教宣傳內容大多由楹聯來承擔。
寺廟園林建筑的色彩,隋唐以前以紅白兩色為主,顯得樸素明朗;宋代以后變化較大,木結構部分為紅色,色調濃厚強烈;明清時期盛行旋子彩畫,寺廟園林建筑色彩效果更加絢麗。如天臺山國清寺、普陀山普照寺等,整座寺院由山門開始到各座殿堂,連同院墻全部為黃色,配以灰黑色屋頂,顯得十分莊嚴,在藍天白云、清泉綠樹的映襯下,具有很強的宗教氣氛。寺院內安置著佛祖、菩薩、羅漢及協侍等雕像,不論是木雕還是泥塑,一律金碧輝煌。佛像前的供桌、香案、左右的幢鼓擺設、梁枋上懸掛的幡帳、吊燈等等也全都是色彩明艷,加上紅蠟燭、紅檀香等,組成一個五彩繽紛的佛天凈界。
寺廟大都位于風景秀麗的地方,殿臺樓閣顯得莊嚴肅穆,善男信女們來到這里,內心便生出一種擺脫塵俗的感覺。由此看來,寺廟建筑的文化意向十分清晰,在于喚起人們對宗教的皈依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