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潯區荻港村的演教寺,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始建于唐后周顯德二年(公元952年),初名興福院,北宋建隆元年重建,于治平二年改名演教禪寺,千百年來該寺隨歷史興衰之變遷,屢有毀建,占地達二十余畝,規模宏大,歷史悠久。

演教寺,步入大門,青石鐫成的石彌陀。寺內古柏成蔭,清凈異常,銅鐘傳音,聲波四溢,數里之外,還清晰可聞。迎面而坐,笑顏常開,栩栩如生,石尊彌陀佛為湖屬一帶罕見。
據了解,當年寺院規模甚宏,寺內大雄寶殿的匾額為當朝宰相嚴嵩所書。后經洪、楊之亂,寺院又趨衰敗。

民國初年,有一位叫明相的僧人,從臨安來此住錫。明相法師見寺院如此破敗,并發愿矢志修復,明相法師講經弘法,廣結善緣,并得到了當地檀越朱金六等眾多信士的支持,寺院才逐漸得以修葺。
寺內大雄寶殿頂懸鋼鏡,上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系明丞相嚴嵩所題,其內設的諸多神像無論形態太小,均可與杭州靈隱寺媲美,兩側有銅鐘樓,東皇殿等建筑,西傍有堂廟,稱總官堂。總官堂前有寧代石獅一對,古樹兩棵,內設佛像,社對臺等。十年動亂,演教寺又蒙厄運,毀之一旦。直至文革結束,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實,于是荻港又聞鐘鼓、古寺再顯香火。

演教寺,是荻港宗教文化雄偉建筑,也是當時浙江北部佛教中心。荻港宗教文化曾勝極一時,尤其是在吳越王時期。當年由于北方戰亂,很多達官顯貴紛紛南下隱居于此。吳越王采納高僧延壽提出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首先在荻港進行了試點。于1998年,經湖州市宗教事受理局批準重新開放。

常正法師,江蘇如皋人,1995年出家于新昌南巖寺,2000年在福建漳州南山寺受戒,之后曾在江浙一帶名寺靜修學法,2008年來到演教寺做當家。自常正法師來后兩年,竭心盡力、四方化緣,已將天王殿修繕一新,因而備受十方信士與村民尊重。
現在的演教寺里有天皇殿,大雄寶殿,總管堂,財神閣,觀音殿,南堂文君等十三個佛殿。每年正月,前來燒香的信眾絡繹不絕。祈求菩薩保佑大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平安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