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小鎮、云棲小鎮、科技小鎮、養老小鎮……近年來,各地依托自然和社會稟賦,建設的一批特色小鎮正在快速成長。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千鎮一面、造城基建等現象。有專家表示,特色小鎮不是造城運動,其核心競爭力是特色產業運營。引入社會資本不是單一解決資金需求,而是依托社會資本的行業經驗完善產業運營,保持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梳理發現,“特色小鎮”的表述早期出現在浙江省政府的相關文件中:非鎮非區的多功能創新空間。此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打造1000個左右具備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2017年7月份,住建部公示了第二批全國276個特色小鎮名單,至此全國被列入國家級特色小鎮名單的共計403個。

一批以鮮明產業形態、濃郁傳統文化特色的小鎮正在茁壯成長,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些地區的特色小鎮一哄而上,掀起了新一輪造城運動,容易千鎮一面。部分地方在特色小鎮建設上大包大攬、大拆大建,一些特色小鎮缺乏產業引領,面臨類房地產傾向。”日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永恒在“2017特色小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高層研討會”上如是說。
楊永恒認為,完善特色小鎮的建設需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一是開發與保護關系,要防止過度開發;二是短期和長期盈利的關系,特色小鎮很難賺快錢;三是政府、企業和公眾的關系,政府跟企業協調好建設和運營,滿足百姓需求。

有業內人士坦言,目前我國近半數的特色小鎮主打“旅游”概念,寄希望簡單復制所謂的“成功”案例,但效果差強人意。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PPP項目主任周凱波表示,要讓特色小鎮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不能用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路去開發鄉村。
他表示,特色小鎮在建設之初,首先要有精準的策劃報告,選擇好明確的定位;其次,要有適合當地人文環境和市場特色的產業運營報告,這并非是一線城市的產業在縣域里做簡單復制;三是在土地開發利用上,要有土地開發利用報告,很多土地因屬性原因不能被使用。
“特色小鎮要區別兩大模式。一是特色小鎮發展區別于地方債,目前一些PPP項目失去了調動社會資源參與的積極性;二是區別于房地產,不能依托房地產銷售作為整體的資金回收和回報。”金誠集團董事長韋杰表示,特色小鎮不是地方債,不是變相房地產,而是以核心產業為發展基礎,并提供豐富的配套產業,打造區域美麗宜居環境。
韋杰認為,如何打造核心產業、引入配套設施、形成小鎮生態圈,是亟待思考的內容。在產業培育和發展上充分創新,使每個特色小鎮都獨一無二。在內部配套產業和基礎設施上具備可復制性,最大限度降低綜合運營成本,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文/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