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朋友圈里熱傳一條微信,根據一組風景照猜是常州哪里。不少眼尖的市民根據其中的黃石半墻建筑猜出了答案:焦溪。
焦溪地處常州與無錫交界處,歷史可以追溯到4200年前。當地建于明清和民國期間的建筑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老房子的東西山墻,前后包檐,上半部分用青磚,下半部分用黃石,以磚木結構造就,稱為“黃石半墻”。這些石頭房子的墻面上,建有圓形、長方形、六角形等狀的小型月洞,起到通風、瞭望、排氣、采光的作用。
黃石半墻建筑為江南水鄉,增添了一處南地北風的風景線。

強家弄是宅24—25號建于清朝晚期,建筑面積約170平方米,二層小樓的窗檐上均有雕刻。房主陸金林表示,一百多年來,墻體絲毫沒有走樣。焦溪處低洼地勢,黃石半墻起到很好的防水、防洪功能。墻體里的木柱由于黃石的保護,也沒有蛀、爛的現象。除此之外,房子的保溫功能更好。
遺憾的是,村里的黃石半墻民居都處于年久失修的狀態,很多房屋的主人已經棄之不顧。目前,當地政府鼓勵居民以舊修舊,在外形上維持建筑的原貌。
所幸,這門手藝還有傳承人,69歲的瓦工徐元興說,十幾歲學藝時,砌的就是黃石半墻。
上世紀80年代初,有本地農民經政府批準、自備石料建造此類房屋。他們根據當地習俗,經過選址、選石、排石腳、豎柱后建造了“年輕的”黃石半墻。
河道長長,河水悠悠,建筑、自然與人相處融洽,兩岸的居民每天清晨醒來,打開窗戶,看到這條與他們朝夕相伴的河道,也許才意味著這一天的到來吧。(文/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