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脈是特色小鎮發展之“魂”
在過去一輪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城市的歷史文脈被破壞、歷史記憶被抹去,“千城一面”的現象十分突出。從全國來看,當前一些特色小鎮的建設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一是同質化傾向有所顯現。要么修建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售賣同一出產地的旅游產品、開展大同小異的民俗文化活動;要么盲目照抄照搬國外特色小鎮的做法,起洋名、建洋樓……一些特色小鎮不僅沒有體現出獨特的文脈特征,相反出現“千鎮一面”的苗頭。
利用國家以及各省市出臺的用地、資助、融資方面的優惠政策,以開發商為主進行規劃建設,甚至以開發商名稱命名,導致小鎮房地產業一業獨大,出現新一輪的房地產炒作,甚至最后出現無人居住的“空鎮”、“鬼鎮”。三是延續以往的開發區模式進行建設。開發區模式在我國工業化與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但是開發區模式承載的更多的是經濟發展功能,對公共服務、生態宜居以及維護已有空間格局方面關注不足,不利于特色小鎮的發展。
特色小鎮作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展現中國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其靈魂在于其具有差異性的歷史文脈。這種差異性一是體現為地方性。位于江漢平原南部的天門市岳口鎮與神農架林區紅坪鎮,在地理地貌、建筑形象、人文風情、非遺形態等各方面都是異質的,展現出我國不同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二是體現為民族性,此次入選全國特色小鎮的湖北恩施州利川市謀道鎮就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具有獨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三是體現為歷史性。文化是傳統性與現代性、本源性與前進性并存的,許多尚未經歷上一輪城市化洗禮的小鎮保留著較為完好的傳統性與本源性,歷經歲月的洗禮,已經融入到小鎮的歷史文脈之中,彌足珍貴,應該加以恰當的維護和更新,發展成為小鎮的獨特特征。

人文關懷是特色小鎮發展之“根”
傳統的城市化與工業化是聯系在一起的,城市在齊整規劃的同時,也帶來了人與自然的疏離、人與人的疏遠、傳統與現代的割裂、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城市病。作為新型城鎮化載體的特色小鎮,在建設中要加大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強調人文關懷,避免新的“城鎮病”的產生。
英國規劃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曾經針對英國鄉村停滯衰敗、城市畸形發展的問題,提出過新市鎮發展道路,其特點一是占地小規模小;二是具有健康的生活和產業;三是有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完備的公共服務、便捷的交通網絡,值得我們借鑒。小鎮作為連接城市和農村的中間節點,具有占地小、規模小的天然特點,未來發展應該將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發展健康的產業,從而帶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環境的細節改善、公共設施的改進、老街區功能的完善等等,同時延續原有的鄰里關系、尊重原有易于交往的空間、使人們感受到原有傳統文脈的滋養,給人們帶來健康的生活和可持續的生態環境。滿足了這兩個層面的要求,小鎮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回歸小鎮,并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而成為霍華德的“三磁鐵”理論中的將城市磁鐵和鄉村磁鐵的健康、自然、經濟因素組合起來的城市—鄉村磁鐵。
文創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之“要”
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經濟支撐。住建部公布的兩批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依托傳統特色產業進行發展,例如傳統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休閑農業資源、特色農產品、傳統工藝、紅色文化資源等,我省的大多數特色小鎮都屬于此類,例如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的白酒產業、襄陽市棗陽市吳店鎮的漢派文化資源、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鎮、宜昌市興山縣昭君鎮和隨州市隨縣長崗鎮的文化旅游業等。二是依托新興特色產業進行發展,包括影視、設計、互聯網等新興特色產業,主要以江浙一帶為主。
從我省當前的16個國家級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來看,大多數小鎮的產業優勢仍以傳統特色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業為主。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為特色小鎮的文創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與有益的經驗。湖北特色小鎮應該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通過“文化+旅游”、“文化+生態”、“文化+特色農業”、“文化+休閑”等多種文化發展形態,激發出文創產業的融合性、滲透性和輻射力,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在賦予小鎮現有產業以活的文化內核、文化屬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和文化價值的同時,推動特色小鎮的持久發展,進而推進湖北的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結構轉型。
(作者系武漢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