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民宿”概念越來越火,記者因為工作的原因平時也受邀請參觀了很多很多的“民宿”,在頭腦中留下各種印象。
印象之一是民宿這種新業態充分釋放了經營者的創意,讓廣闊農村大有作為,成為知識青年向往的地方,成為游客談論和關注的業態。像有的在鄉村本已廢棄的石頭房子基礎上改造的民宿,還有在本已“空心化”的村子的宅基地上建起的民宿……這些民宿創意出新,體驗不錯,讓游客從另外一個視角看待鄉村之美,帶來不同的居住、旅行體驗。

在民宿業、鄉村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也得注意一些不太好的傾向:一是以貴為驕,一些經營者動輒打出幾千元每晚的要價,噱頭是有了,對消費者而言,體驗度、性價比如何?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若是落差較大,長遠看經營將難以為繼;還有一種情況是,投資者攜資本入駐,將一些高大上的設計,“低奢”硬件搬入鄉村,硬生生把鄉村民宿搞成了星級酒店或集體公寓。在國內某些地方,出現了上百個房間的民宿項目,以及單體造價超過500萬的所謂“民宿”,違背了民宿的本意。

在市場不斷擴大的今天,游客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民宿?
其實,城市人向往鄉村,無非是著迷于鄉村的空氣、河流、風景以及風土人情、農副產物。城市人想要遠離鋼筋混凝土和電子設備,想要回歸慢節奏、輕松愜意的生活。這時候,民宿真正能給現代人帶來的最重要體驗,無非是一種“回歸”情懷,在忙碌之余回歸田園,回歸內心。
對民宿行業的進一步規范,可以避免讓“偽民宿”毀掉游客和投資者的情懷。在行業標準愈發規范時,鄉村農家以自己的能力接待游客,最終的目的是人與人的交流,而不是住進鄉村里冷冰冰的酒店。(文/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