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旅游消費的不斷升級和全域旅游的發展,旅游者對出行住宿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民宿作為一種新型的非標準住宿業態,開始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
盡管旅游民宿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從出現之日起便一直處在灰色地帶,缺少行業相關標準,也沒有具體的監管范圍。為了規范民宿發展,國家旅游局近日公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行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標準》強調民宿經營場地應征得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同意;經營者必須依法取得當地政府要求的相關證照,并滿足公安機關治安消防相關要求。民宿單幢建筑客房數量應不超過14間(套)。此外,民宿從業人員還應經過衛生培訓和健康檢查,持證上崗。
業內人士表示,該《標準》是國家旅游局出臺的國內首個旅游民宿行業標準,從民宿的定義、評價原則、基本要求、管理規范及等級劃分條件等方面對我國民宿行業發展給出了指導性意見,對其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還注意到,行業標準將民宿劃分為兩種等級,分別為金宿級、銀宿級。金宿級為高等級,銀宿級為普通等級。等級越高表示接待設施與服務品質越高。

何為民宿
業內人士介紹,民宿從英國的家庭式招待而來,意即“宿在民居”,民宅、休閑中心、農莊、農舍、牧場等都可以歸納成民宿。主要有三大類:以普通農家樂為基礎的鄉村民宿,以福建鼓浪嶼為代表的城市民宿,還有像云南大理等古城鎮旅游帶發展起來的特色民宿。
據記者了解,之前不同地區對民宿的定義各不相同。比如北京對民宿的定義是:民宿是指城鄉居民利用自己擁有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住宅,結合當地人文環境、自然景觀、生態資源以生產、生活方式,為旅游者提供住宿服務的經營場所。而上海的定義則是:特色民宿以鄉村宅基地住宅為經營場所,是介于傳統“農家樂”與旅館業之間并具有特色文化體驗的住宿餐飲業新型業態。除了定義不同外,各地對經營房間數量、樓層、面積等方面也是有標準的。
對此,《標準》做了統一規定,旅游民宿是指利用當地閑置資源,由民宿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包括但不限于客棧、莊園、宅院、驛站、山莊等。其中,根據所處地域的不同可分為城鎮民宿和鄉村民宿。
記者發現,《標準》強調的是“民宿主人參與接待”,而非以家庭副業的方式來經營,這與行業內平常理解的概念應該說是有一定區別的。
“民宿一詞的重點不在宿,而在民。它是有故事的,是在體驗一種文化。”小豬短租副總裁潘采夫這樣理解民宿。

迅猛發展
如今,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一項有特色的活動和美食,甚至是不同的氣候,都可以成為吸引人們進行游玩體驗的理由,因此很多人會選擇享受異地度假休閑生活。
而新鮮的空氣、自己耕種收獲新鮮的瓜果蔬菜,恰恰是城市人向往的生活,交通出行方式的發展更是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出游,人們希望通過輕旅游、微度假,在時間成本不高的前提下獲得精致的消費體驗,以民宿為代表的新型旅游度假產品因此而迅速爆發。
據《2016-2017中國客棧民宿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大陸客棧民宿僅有30231家;截至2015年末,根據權威數據調查,這個數字已經變為42658家。到了2016年末,我國大陸客棧民宿總數達53852家。短短兩年時間,我國客棧民宿數量漲幅近78%。
民宿作為新型非標準住宿業態的經濟形式,憑借著“本地文化”“藝術設計”“獨特體驗”等標簽吸引著海內外眾多游客。
“自由行客人的增多,民宿走近人們視線中,很多人發現只要花不到豪華酒店1/3的價格,就可以入住一間不錯的民宿。”聚伙時光國際旅行社國旅事業部總經理鄭瑞軒跟《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而且很多民宿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交通都很方便。”
“民宿之所以能夠區別于傳統酒店發展起來,正是滿足了消費者‘多人’、‘多天’和‘個性化’的需求。”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相比酒店一間房只能住兩人的情況,民宿能夠滿足多人共同出游的住宿需求;民宿通常都配備有廚房、冰箱、洗衣機等生活設施,能夠提供短時期像家一樣的生活體驗;個性化主要是指民宿主人對于房間的特殊布置,通常都具有本地的文化特色,是住酒店所不能感受到的。“其實民宿與傳統酒店是互補的關系。”
民宿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很多問題也隨之而來。記者梳理發現,民宿行業的法律法規制度保障缺乏、平臺監管機制有待完善、房源較為分散與特色化不足、房屋與游客的安全問題、客源市場認知偏低、企業文化品牌建設不足等諸多問題均有待解決和改善。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標準》實施后,民宿將如何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北京天人旅游規劃設計院院長陳志剛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民宿的發展是市場客觀的要求,是近年才規模化發展的新生事物,需要社會各界的呵護,從文化氛圍、制度設計上給予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也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民宿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民宿有不同類型,有自營的,也有代理的,還有委托公司代為經營的,不同類型民宿管理水平可能有較大差異,且同類民宿也有可能良莠不齊。”
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民宿發展一方面是觸碰到了政策和法律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則是設計定位同質化趨勢所帶來的利潤空間狹窄。民宿在大量迅速發展的同時,可能會逐漸喪失其個性化,喪失個性化的結果是產品入門快、生命周期短,很快就會到成熟期,然后逐漸走向衰退期。
業內普遍認為,民宿行業在信用體系、市場培育、品牌傳播、服務體驗等多方面均有待提升。楊志勇告訴記者,“行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行業中的不良問題,可能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一些民宿連鎖經營企業可以通過企業標準來解決問題,但相當一部分民宿卻無法做到,這里亟待制定一些標準,讓旅游者消除疑慮,住得放心,住得省心,讓行業發展更加規范。”
此次《標準》的出臺正是對民宿行業的發展進行了規范,“國內民宿于2014至2015年間迅速興起,尤其是在十八大以后,國家提出五位一體頂層戰略設計,把生態建設、鄉土文明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鄭瑞軒告訴記者,“出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會議文件的一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幾乎精準地概括了民宿產品的全部精神內核。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民宿要從之前的參差不齊的管理標準走向規范化,是對旅游者和經營者雙方的一種保護。”

個性化是趨勢
事實上,我國不少地方的民宿都與著名景區相伴而生,也在改變著以景區作為主導的傳統旅游消費模式。
業內人士指出,不論是自然風光類還是人文風光類的景點,都有很多與當地特色結合的民宿,這已經成為很多地方民宿開發經營的主要模式。民宿與景點融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內涵與消費深度,改變了傳統“酒店+景區”的消費模式。
特色民宿融合當地文化和風光確實會給游客更好的體驗。《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報告》顯示,在被問及為何選擇民宿作為休閑住宿落腳點時,有64%的消費者將“民宿具有地方特色”作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尊重行業特點,尊重市場規律。民宿行業要做強,就要根據旅游者的個性,根據自身的特點,努力滿足客戶需求,同時獲得自身存在的空間。”楊志勇說。
鄭瑞軒也認為,滿足客戶需求是最重要的:“首先,一家民宿要清楚客人需要的是什么,從客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更好地為客人提供方便舒適的服務才是第一位。其次,雖然民宿有別于傳統酒店,但是也要突出自身優勢及特色,有助于在行業內的整體競爭力。并且與各旅行機構進行合作,互相推廣,聯合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客觀上看,文化與情懷并不是民宿的最終歸宿,作為共享經濟的產物,民宿的發展仍受制于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因此,只有牢牢把握民宿日益走紅所折射出的民眾休閑娛樂消費多樣化、個性化的特征,并進一步與互聯網思維融合,才能走出一條文化藝術傳播與經濟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發展之路。(文/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