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文昌巷,熱鬧的美食街上,佇立著一幢民國小洋樓,這便是童寯(jùn)住宅。近日,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有著70年歷史的童寯住宅將改造成童寯紀念館,對公眾開放。這里,不僅有童寯生前用過的家具、愛讀的書、編寫過的著作,還有大批民國建筑的資料檔案。

△童寯住宅綠意盎然
現狀
鬧中取靜,一片綠意的溫馨老宅
童寯,中國現代建筑界一代宗師,與劉敦楨、梁思成、楊廷寶并稱中國“建筑四杰”。南京很多的民國建筑,如“首都電廠”、南京博物院朝天宮庫房都是他的手筆。
但你知道嗎,有一處被稱為“陋室”的老宅,同樣是童寯的建筑作品。它淹沒在高樓林立的文昌巷中,是承載著童寯一家三代人記憶的私家住宅。如今,童寯的次子童林夙和夫人詹宏英居住在這里。
童寯住宅建于1947年,2002年被列入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碑嵌在圍墻上。
走進門,記者就被眼前的綠色給吸引了,院落中,松柏筆直,還有白玉蘭、紫荊花樹……“后院還有桂花、紫藤,這些都是童老種下的。”82歲的詹宏英說,當時建這個房子的時候,南京中山植物園的專家給了很多意見,“現在,這里幾乎一年四季都有花。”

△童寯先生生前的臥室
匠心獨具,充滿心機的精致老宅
老宅前后兩進,第一進是小兩層主宅,童寯生前的臥室、書房都在里面。第二進則是一間獨立的平房,曾被安排為小輩們的房間,如今則成了存放舊書的地方。
環繞屋子四周,記者發現,這個老宅隨處可見設計師的“匠心”。比如,通往室外和后院的木門上,挖了幾個豎直排列的方塊,并嵌上玻璃。“通向外面的那扇門上還多加了一塊板子,可以打開或關閉。”詹宏英說,童老可能是把它當做貓眼來用了。
在通往后院的門上,還有一個非常狹小的門,這是專門為貓而開的。一旦貓和狗發生“矛盾”,貓可以鉆進小門躲進屋,而狗則被擋在門外。“童老非常愛貓,那扇小門只夠貓進出。”詹宏英回憶。
“父親是東北人,從美國留學回來在東北大學教學,‘九·一八’事變后到了上海,在上海開了華蓋事務所。后來來到南京,在中央大學任教。”84歲的童林夙告訴記者,“當時,我和媽媽、弟弟還在上海,為了讓媽媽能到南京來,父親買了地皮,親手設計蓋了這個房子。”童林夙說。
順著木質樓梯而上,小二樓的其中一個房間便是童老生前的臥室。記者注意到,床頭的墻上掛著一張手繪圖。“那是胡家花園手繪圖,童老根據史料一點點手繪出來。”詹宏英說,胡家花園修繕,就參考了這張手繪圖。

△童寯先生手繪的胡家花園
傳承
將建童寯紀念館,對公眾開放
一幢為愛而建的房子,最終將伴著愛心傳承下去。
“1983年,童老因病去世后,有關他的物件我們能保存的都保存了。”詹宏英說,為此他們付出了很多心血,2004年還進行過一次大修繕。為了讓童寯住宅能發揮社會作用,童林夙和詹宏英商量后,決定把老宅變成紀念館,讓更多人知道童寯的故事。
老宅變身紀念館后,將展出哪些東西?童林夙說,這些都由童寯的孫子童明負責。“我們這一輩沒有一個是學建筑的,好在童明繼承了我父親的衣缽,學了城市規劃設計。”童林夙說,童明在同濟大學當教授,這個任務自然落在了他身上。
“我們希望能最大程度地還原父親生前的生活,讓大家在走進老宅的同時,就能看到老宅中曾經發生的故事。”童林夙說。(文/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