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等多項行業標準10月1日起實施
“去一個地方旅游,我通常都想去住民宿,這樣可以跟當地人更近距離接觸,也可以充分體驗到當地的生活。”90后小陳表示,他去年去東南亞旅游就是住民宿,既省錢,又能體驗和收獲更多。他坦言,國外民宿發展比較成熟,而在國內的民宿發展則參差不齊,到國內旅游如果選擇住民宿的話就要仔細挑選和斟酌。
記者采訪了解到,民宿在國外發展很快,在我國,越來越多年輕人出外旅游并不喜歡呆板的酒店,而是選擇入住民宿。據了解,近幾年,包括旅游民宿在內的非標準化住宿成為旅游市場的新寵,但同時,行業的快速發展與滯后的規范監管之間的矛盾也日漸凸顯。近日,國家旅游局發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等4項行業標準,并將從2017年10月1日起實施。
民宿如今在中國到處興起,但民宿標準到底是什么?如今有了明確說法。《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對旅游民宿在安全管理、環境和設施、衛生和服務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的要求。如要求應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定期演練;單幢建筑客房數量應不超過14間(套);客房衛生間應有防潮通風措施,每天全面清理一次,無異味、無積水、無污漬,公用物品應一客一消毒。行業標準中還將民宿劃分為兩種等級,分別為金宿級、銀宿級。金宿級為高等級,銀宿級為普通等級,等級越高表示接待設施與服務品質越高。
據悉,我國民宿自發展以來質量一直參差不齊。例如,莫干山的民宿因當地監管嚴格一直獲得很高的評價,但云南的民宿卻屢屢遭顧客投訴。應如何排除安全、衛生上的隱患?又該如何保障服務質量,為游客留下更完美的體驗?有關專家指出,我國民宿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缺乏規范。民宿由民間自發興起,長期以來處于無法可依的發展狀態,除了無法保證服務質量,也常常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停車場、水電、網絡、廁所、消防設施、安全監管系統等。另一方面,由于誠信體系、消費習慣上與西方國家的差異,民宿不應照搬國外模式,更不能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無論條件是否適合都一擁而上。此次發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行業標準,無疑將推動民宿市場走向規范。(文/番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