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清華,從來不缺少大師。站在他們曾經學習、工作、生活的地方,仿佛穿越時空。在各種新式建筑林立的校園內,點點古樸能否讓你感受到清華的文化底蘊與歷史的厚重,不如,跟著清小華的腳步,一塊兒去看看。
1、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新林院8號
新林院屬于西式別墅群,大約建于1933年至1934年間。1946年,梁思成受清華校長梅貽琦之邀,在清華創辦營建系(現建筑系前身),同年梁林搬至清華校內新林院8號居住。
兩位先生搬到這里,保留了北總布胡同時「午后茶聚」的習慣,每天下午,金岳霖、張奚若夫婦、周培源夫婦、陳岱孫、還有一些建筑系的師生都來到這里。源源不斷的奇思妙想從熱鬧的談話中生長。

▲新林院8號現已改建為一家咖啡館
1948年末,清華園首先迎來解放,他們為登門請教的解放軍代表在地圖上標出北平重要的古建筑。解放后,兩人一邊繼續著對中國古建筑和傳統文化的付出,一邊積極投入到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中。
今天,當我們透過樹木掩映瞻仰這西式小洋房,該體會那熟讀西方文明的頭腦中,對中華文明更深的理解與堅持。

▲新林院8號東南立面
2、周培源、蔣南翔故居
新林院2號
1929年周培源先生受聘回到母校,成為清華大學的物理學教授。1952年,他在北京大學領導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力學專業——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后來出任北京大學第25任校長等職務。
周培源先生家有「四朵金花」,最小的周如蘋復員后剛剛上幼兒園。那時,新林院靠近鐵路線,周家就住在新林院2號。前院綠草如茵,鮮花怒放。后院長著一顆又高又大的核桃樹,小朋友們天天在院子里跑來跑去。
1952年,蔣南翔出任我校校長。他的居所新林院2號,常常燈光徹夜不息;新林院旁邊的操場,也常常出現他跑步的矯健身姿。在這里,他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辦學道路,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又紅又專」人才。

▲新林院2號平面圖
3、趙元任故居
照瀾院1號
趙元任先生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1925年從哈佛返回清華園任教,與夫人楊步偉安家在清華園西南照瀾院1號。當時趙元任家中書多放不下,而陳寅恪1927年到校還是單身,于是照瀾院2號也被陳寅恪勻出一半給趙家。
在這里,先生埋頭伏案、潛心樹人;巧手操琴,鶯歌唱譜;攜友暢談,鴻儒談笑。陳寅恪就常來趙家「蹭飯」。

▲照瀾園1號
清華學生們都難忘趙元任夫婦在清華園營造的多彩氛圍。今天,后人捐贈的趙元任先生生前使用的最后一架鋼琴,還留在文圖整齊的書架間。

▲趙元任和夫人楊步偉
4、陳寅恪故居
照瀾院2號、照瀾院8號等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陳寅恪在清華園的故居共有三處,即照瀾院(南院)2號、西院36號以及新林院(新南院)52號。在清華工作的13年,在這位國學大師的一生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1947年陳寅恪穿棉袍立于新林院52號院內大陽臺
趙元任夫婦也對他十分照顧,結婚前,陳寅恪一直在趙家吃飯。陳寅恪一生歷經磨難與坎坷,惟有在清華工作的這段時期,生活安定、心情愉快、讀書研究環境條件倶備,因此研究成果最豐盛。
5、俞平伯故居
照瀾院7號
俞平伯是著名的散文家、紅學家、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與胡適并稱「新紅學派」的創始人。

▲照瀾園7號現狀
俞平伯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在清華期間住在照瀾院7號,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秋荔亭」,是那個時候清華昆曲愛好者熟悉的活動場所,亭內常常雅音不絕。
1935年3月17日,「谷音社」在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開成立會,俞平伯被推為社長。和志同道合的人們一起,他致力于昆曲的研究和復興,承擔起拯救昆曲的責任,希望昆曲「空谷傳聲,其音不絕」。
6、張申府、李濟故居
照瀾院9號
張申府是中國當代文化名人,是中國共產黨三個創始人之一,也是周恩來和朱德的入黨介紹人。1930年~1936年,張申府在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書,這是他教書生涯中最長也最不平凡的一次。1935年,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民族的恥辱越來越厲害了,簡直令人喘不過氣來」,張申府「再不能勉強安心講學了」。同年,張申府聯合有共同思想感受的同仁成立了「文化勞動者同盟」。12月9日,由張申府與孫蓀荃、姚克廣指揮,各校學生在北平街頭舉行了抗日游行,即「一二·九」運動。照瀾院9號在這次運動中也是學生的接頭點。

▲照瀾院9號
李濟,中國考古學之父,1925年受聘于清華,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五位導師」之一;1926年主持西陰村發掘,成為第一個獨立主持現代考古發掘的中國人;1928年至1937年,主持河南安陽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曾說:「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我們仍活在李濟的時代。」
7、馬約翰、錢偉長故居
照瀾院16號
馬約翰是中國第一位體育教授。他規定體育為4年的必修課。在他的帶領下,清華早期成立了多個體育代表隊,領中國大學現代體育運動風氣之先。1914年至1966年,馬約翰一直生活在清華園,先后在照瀾院16號和勝因院31號居住。馬老畢生獻身體育事業。如今的清華園,無處不滲透著馬老點燃的進取登攀的體育運動精神,「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標,已成為一代代清華人自信的箴言和自覺的行動。在照瀾院16號,馬約翰還曾把北大、燕京、輔仁、師范、清華五所大學的體育教師請來共同商定成立「五大學體育組織」,這座位于二校門與郵局之間馬路東側的四合院,現為清華紀念品銷售部。

錢偉長是著名科學家,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力學系。他先后擔任清華的教務長和副校長,經常強調:我們的學習目的是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投考大學時,錢偉長就為強國抗日放棄自己擅長的文史而改學理工。1946年,錢偉長放棄在美國的優越待遇,回到母校清華執教。他說:「自主創新,就是自己國家的問題自己解決,國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時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時候?!?/span>
8、馮友蘭故居
照瀾院17號
馮友蘭,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被譽為「現代新儒家」。1919年,馮友蘭前往美國學習哲學,1923年回國。1928年任清華校長的羅家倫,與馮友蘭在留美時是同學,將馮友蘭請來清華大學。「七七事變」發生后,馮友蘭隨清華大學南遷,赴昆明西南聯大。他堅持抗日必勝,為堅定聯大師生的勝利信心,為聯大校歌作了題詞:「萬里長征,辭卻了王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繳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員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需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枕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馮友蘭故居院內

▲照瀾園17號現狀
9、朱自清故居
照瀾院18號、西院45號
朱自清,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肝医K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國學是我的職業,文學是我的娛樂?!乖谇迦A任教的二十多年中,朱自清不僅是文學家,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學者,他研究古典文學,同時依然進行新文學的創作。他還意圖「中外文學的聯姻」,清華中文系的課程里涵蓋了大量外國文學。朱自清擔任清華中文系主任時,清華的中文教育,被后人譽為「清華學派」。照瀾院原名舊南院,正是朱自清提議諧音照瀾院,以顯典雅。他在清華荷塘留下的《荷塘月色》,如今讀來,仍能讓人感受當年的情懷。

▲朱自清故居現狀
10、聞一多故居
西院46號
聞一多,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聞一多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33年3月,新建成的西院46號房租每月39元,聞一多便居住在此。

▲聞一多故居現狀
11、王國維、錢偉長故居
西院43號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他提出了著名的「讀書三境界」。在清華西院43號,王國維度過了他人生最后兩年,完成了《西遼都城虎斡耳朵考》等近40篇著述。1923年胡適拜訪王國維,兩人交談了一個多小時,真正使胡適感到,王國維對古今中外歷史文化的深切關注和獨到的見識,是同代舊派學人所不曾達到的,也是新潮學界所不曾注意的。王國維自此贏得胡適的敬重,并被胡適推進清華,成為四大導師之一,并參與創造了清華研究院的輝煌,這是清華人文學科最初的燦爛。

▲西院43號(原16號)

▲西院43號現狀
文章來源:清華研讀間
部分圖片來自《導游清華園》
參考資料|《清華往事》侯宇燕著,部分內容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