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泗涇最大的寺廟要數東田寺觀音庵,即東田禪院,又稱東觀音堂。建于宋朝真宗年間(998—1021年),寺名“觀音庵”。元朝初年重修,改名“觀音堂”、“東觀音堂”。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1年)改為“普渡禪院”,故又稱“小普渡”。該寺香火鼎盛,連蘇州。嘉興等地都有香客前來進香。天啟年間(1621年),大殿毀于火災,后又重建,并補供銅制觀音像一尊。清朝嘉慶年間(1796年)改名為“東田禪院”。太平天國后,香火漸衰,該寺位于東大橋馬路口。寺內有住家和尚7人,香火1人。寺院有大殿3間,廂房2間,住房2間,占地面積約30畝(包括出租田在內)。民國26年(1937年),該寺被日本侵略者焚毀。民國31年(1942年)重建。1956年在修建滬松公路時被拆除,遺跡無存,寺右香花橋改為涵洞,涵洞之上成為進入泗涇鎮內出入之馬路。
泗涇鎮初建的福田凈寺建于明代,民國戰事迭起而毀于一旦。建國后于2000年6月重建并對外開放。廟址在開江中路300弄30號,有僧房60間,建筑面積13畝(8667平方米)初建時有僧侶11人,內供有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祖等塑像多座,寺內香火旺盛。香客來自全國各地,還有國外香客,如尼泊爾、新西蘭、美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每月初一、十五做大禮,每次香客都要超過1000人以上,平時天天有香客,平均每天超過100人以上。
在泗涇鎮西西市橋北堍大街上有座武圣廟。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清咸豐三年(1853年)擴建成殿。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后殿及大門。廟有房屋5間,僧侶有甘根源等5人。內供有關云長(關公)塑像一尊,香火旺盛。信徒遇有災難或傷殘病痛求簽拜佛。有的子女有病,獻愿過房給關老爺代取名字;意為保佑平安。僧侶從事替喪家誦經念佛,為死者追薦“超度”。建國后,該廟大殿改為泗涇機械廠金工東間。1965年金屬制品廠東遷后,廠內原機電廠的電阻車間發展成為電訊器材廠。武圣廟大殿被全部拆除,改建為松江電諷器材廠禮堂。2006年前后又被改建為小商品零售店。
座落在泗涇鎮北張涇河東側的嚴家庵是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8年)由里人秦錦等人修建,該庵有房屋5間,尼姑3人,庵中無恒產。建國后,尼姑還俗在附近金屬制品廠工作,而庵被改作民房。
北田寺位于泗涇鎮北市梢,有房屋5間,僧侶2人。內供施相公塑像1尊。創建年份已無法查考。據傳有百余年的歷史。民國26年(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焚毀,以其后重建草房3間,“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拆除,以后又成為由泗聯化工廠的原址發展壯大成鄉辦企業泗聯油墨廠。
在泗涇鎮西北隅還有祥澤道院舊基,明萬歷十三年(1586年),四月初一修復,改名小武當,又建后殿供奉圣宮圣母。東南隅有觀音廟。萬歷十九年(1592年)十二月修建,改名小普陀。前為鐘樓、山門,后為觀音大殿。又建三洞石橋曰普渡。每歲進香如歸市。皆檀越徐承恩一力為止。
民間還有泗涇祥澤道院所供的真武靈異的傳說。說有人盜真神座大鏡至家,則舉室通明;藏之灰積中,其光越徹明,鄰家俱見之。盜十分恐懼,只得送還禪座。又一人盜郡北真圣堂那尊銅像,他把那尊銅像放在船上偷運回家,不想那船竟快沉沒,而行至半夜尚不滿里許路程,于是不得不重新運回道院安放在原處。傳說雖然說得十分離奇,但可見民間對祥澤道院所供奉的真武圣像深信不疑,頂禮膜拜。(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