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莊位于安澤縣北部和川鎮東北5華里處。沁河水繞村而過,緊傍云川路,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村莊古樸典雅,村民勤勞樸實。全村142戶、415口人分布在2個自然村上,全村耕地面積2409畝,主要種植優質玉米、小雜糧、中藥材等農作物。畜牧業主要以養牛、羊、雞為主。
沁河莊是整個沁河流域文明的縮影,集農耕文明、自然景觀于一體。沁河為黃河下游的支流,位于山西、河南兩省境內。發源于山西沁源縣的霍山,全長450公里,流域面積1.29萬平方公里。

沁河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沁河歷史文明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學、民情等各個方面,散發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魅力。沁河莊位于沁河西岸,距沁河源頭46.5公里,牛頭山北麓,歷史悠遠,相傳七千多年前,炎帝牛支一族在此開墾耕種;漢朝初期,在穆家原(屬今沁河莊一個自然村)設立了千畝聚,是聚落文化的典范,后期形成了千畝縣,著名的千畝之戰就發生于此;到了北魏時期,集合六州之兵,安家于和川,成立了議寧郡,閑時耕種,戰時便于集結成為軍隊,沁河莊隸屬當時的議寧郡,是重要的軍事要地;明朝著名小說家熊大木先生筆下穆桂英原型是宋朝的抗金女英雄梁紅玉,穆家原是《楊家將演義》穆柯寨的原型。
沁河莊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村莊綠樹掩映、依山傍水、溝壑起伏,就像一個天然的大盆景,可謂“地在無塵境,人來不住天”,美麗的沁河莊就是一座天然的“沁園”,是整個沁河流域文明的縮影,集農耕文明、自然景觀于一體。
正如清代名家陳廷敬所寫《沁水》:
涇渭由來特地明,峰回路轉石波聲。
故知一道清流水,流出黃河徹底清。
沁河文明孕育出的偉大人才
沁河文明孕育出古代圣德君主炎帝神農,在安澤建立了代表文明的“伊”國,使得堯禹積蓄力量,特別是偉大的圣人荀子,同時也孕育出南宋鴻儒李明復。我們元朝和川三杰:閻復、王泰亨、王士弘,三人高中皇榜,成為國家棟梁,政績一并載入(明)《山西統志》,元史專門為閻復立傳。宋劉恕在和川做縣令時,被沁河文明的博大精深,特別是沁河流域唐以前文化深深吸引,騎百里而借書孜孜不倦,最終幫助司馬光主要負責唐以前歷史,修成這一部分的《資治通鑒》。

沁河莊是岳北根據地核心區域
安澤縣是革命老區,太岳行署、太岳軍區司令部、太岳軍區政治部、太岳兵工廠以及新華日報印刷廠和太岳行署都曾駐扎在這里,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留下了光輝的足跡,被譽為“太岳山上小延安”。沁河莊是岳北根據地的核心區域,岳北根據地的運輸大隊駐扎地,劉少奇先后兩次來到沁河莊,在此生活戰斗,與沁河莊人民結下深厚的感情,新中國成立后派醫療隊根治了沁河莊附近老百姓的水土病。當地民風淳樸,新中國成立后沒有發生過一起治安事件。(文/三晉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