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從藍田猿人一路走來,無論是渭水河畔人類燃起的篝火,還是周原上華夏文明的崛起,抑或是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榮耀,中華文明前進的腳步在這里留下深深的印跡。那么,當您踏上陜西這片神奇的土地,穿行在大西安的街頭巷尾追尋歷史的足跡,究竟該看什么,怎么看,才能在這座如同一部活的史書的城市,見證那一幕幕、一頁頁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帶著這些問題,9月28日,本報記者專訪了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
為何看這里是中華文明的標識
記者:去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時,多次講到中華文明在陜西的悠久歷史、傳統文化和珍貴文物,列舉了陜西歷史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重要作用;今年2月,習近平來陜視察時指出,“陜西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這一次出訪美國,又一次在國際平臺上提出“要看千年的中國去西安”,這既是肯定,也是責任與擔當!
趙榮:是的。看中國千年以前的歷史,來陜西,來西安就對了。古代陜西無論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還是社會文明等層面所創造的文化成果在全國各地都是無與倫比的。
陜西歷史文化具有完整性。從藍田猿人到母系社會半坡氏族文化的繁榮,從人文始祖炎黃二帝到周秦漢唐的燦爛歷史、再到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13年的艱苦奮斗,都在三秦大地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記。不但是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中華文明的搖籃,陜西作為長期支撐中國歷史文化的中心,奠定了中化文明氣脈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宏偉基業。
陜西歷史文化具有至高性。陜西長期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所保留的文化毫無疑問地代表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充分體現了中國歷史的悠久燦爛和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陜西歷史文化發展軌跡就是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歷史文化的輝煌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精華的濃縮。
陜西歷史文化具有獨特性。留在陜西地上地下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文化遺存作為先民智慧的結晶和滄桑歲月的見證,共同構架起陜西乃至中國文明發展的歷程。我國古代文明發展鼎盛時期的周秦漢唐都城遺址和帝王陵寢分布在陜西,如此密集、大規模的重要歷史時期的遺存分布在一個省內,是世界所罕見的。
記者:陜西文物遺存的完整性、豐富性、至高性無與倫比,顯然歷史豐富的遺存是財富更是責任。
趙榮:國務院《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將關天經濟區建設成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大量史實證明位于關中腹地的西安作為中華文化圈核心區的事實。
西安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別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個王朝周、秦、漢、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國歷史文化的主流。大西安有漢長安城、陽陵、茂陵等文化遺址,漢開辟了“絲綢之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了中國。漢承秦制,在長安建立了持續二百余年的西漢政權和空前強大的西漢王朝。漢確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和漢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因此,外國把研究中國的學問叫漢學。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宮、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遺址,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最開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唐王朝延續近三百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內的多種文化,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整個東方乃至世界。所以,以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看什么走進天然歷史博物館
記者:以兵馬俑為代表的陜西文化符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旅游界也有“不到西安就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的美譽。目前,到訪陜西的世界各國元首、政要超過200多位,有的訪華首站直接選擇西安,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那么,如此巨大的“引力”來自哪里?
趙榮: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指出,“陜西是天然歷史博物館,文物點密度大、數量多、等級高,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文物,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脈”。
從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一路走來,遠古半坡人面魚紋的神秘微笑、秦帝國橫掃六合的霸氣、漢武帝馬踏匈奴的驕傲、大漠戈壁上絲路駝鈴的希望、華清宮中霓裳羽衣的炫目......只要看看這片神奇的黃色土地上依次陳列開來的漢唐帝陵、城池古道,天然歷史博物館的贊譽實至名歸。
“看千年的中國去西安”,首先要看的是分布在三秦大地上的田野文物,尤其是開放的大遺址。陜西有15處大遺址被列入國家100處重要大遺址名單,這些大遺址主要分布在陜西的城市之間,與城市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存在錯綜復雜關系。陜西文物部門積極探索,總結提煉出資本運作的五種模式即“國家公園”、“市民公園”、“集團運作”、“民營投資”“退耕還林”。這些理念和實踐不僅在全國都有示范作用,同時讓陜西的大遺址保護與經濟發展形成了一種良好生態發展關系。大明宮遺址公園、秦陵遺址公園、漢長安城遺址公園、漢陽陵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讓數百萬群眾直接從中受益,實現了遺址保護與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的良性互動,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提升了文化旅游品質。
記者:博物館,是講述歷史滄桑最好的載體。作為博物館云集的大省,怎樣才能敞開胸懷成為每個人分享歷史遺產的自由空間?
趙榮:“看千年的中國去西安”,當然要看博物館。除了人們熟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陜西還不斷拓展新的博物館類型,現在正在規劃建設的陜西考古博物館、中國革命藝術家博物院……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在全國開先河的創新。截至去年年底,陜西有各類登記在冊的博物館、紀念館241個,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數量多、質量高的陜西眾多博物館慷慨地向普通觀眾敞開大門,普通百姓不花錢就能走進曾經感到神秘的博物館,在敞開大門的博物館里分享文化大餐。
陜西還全面推進各市縣博物館建設,西安博物院是我省首家市級新建博物館,目前已有咸陽、渭南、安康相繼新建了市博物館,將來還有榆林、延安將建立市級博物館。讓每一個地方的人們在自己獨具特色的博物館里,了解生長的土地有怎樣的歷史足跡和足以為傲的歷史珍寶。
怎么看預約錯峰加“網游”
記者:在中國歷史上,陜西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在即將到來的十一黃金周,來陜西參觀旅游的游客肯定不少,那么他們該選擇怎樣的方式來看“千年的歷史文化”?
趙榮:游客到陜西開啟追根溯源的訪古之旅,首先要看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37萬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
另外,游客可以去看專題類的斷代史博物館,像兵馬俑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乾陵博物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秦磚漢瓦博物館等等。
記者:您剛才提到的兵馬俑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文物景點,幾乎每到旅游旺季都會出現人滿為患的狀況,對于游客出行,您有哪些建議?
趙榮:我給出的建議是“實地看,網上看;錯峰看,仔細看;隨機看,預約看。”游客可以選擇到實地去參觀,也可以網上沖浪,“暢游博物館”,不用擔心博物館閉館的時間,不會錯過了任何講座和展覽,更不用隔著厚厚的玻璃觀賞文物……對于熱愛文化熱愛博物館的游客來說,隨著陜西數字博物館的開通,這些遺憾統統消失。
連續三年來,秦陵博物院國慶節黃金周接待量均呈井噴態勢,嚴重影響參觀質量,同時給游客和文物安全帶來重大隱患。據往年統計,10月2日、5日,單日接待量達8萬人以上,超過最大承載量23%;10月3日、4日,單日接待量達10萬人以上。建議游客從自身安全和保證參觀質量出發,避開2–5日參觀高峰。如選擇2–5日參觀,最好將時間調整至上午7:30–9:30,或下午5:00–7:00。還有,陜西歷史博物館往年國慶期間參觀人員火爆,其中10月2日至5日是參觀高峰時期,3日、4日更是達到峰值,這兩天均突破萬人,建議最好避開高峰期。
此外,游客可以采取隨機看的方式進行參觀,這個景點人多了,就可以先選擇人流量小的一些景點。當然,可以提前通過網上預約購票,像陜西歷史博物館就可以網上預約訂票,提前一天訂票,每賬戶每日預約免費參觀門票限定1張(最多可攜帶1.2米及以下兒童1人)。門票預約需提前1-5日,日預約量為500張/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