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部分人在文物古跡的保護修復中,希望將它修復到“嬰兒時期”,即初建時的嶄新面貌。河南博物院研究員杜啟明認為,歷朝歷代都可能會在文物古跡上留下一些當時的印記,“如果不注重對各個歷史時期存留物的保護,實際是在毀掉歷史、破壞文物價值。”
4月18日是第36個“國際古跡遺址日”,今年的主題是“遺產事業,繼往開來”。如何提升文物保護質量、做好文物保護的價值評估、倡導文物保護工程逐漸向研究性項目轉化等,成為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者討論的熱點話題。
“文物保護質量未隨項目數量增加而提高”
“十多年來,我國文物保護的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指出。他認為,變化主要體現在文物保護由社會精英的事業轉變為全民的事業等六個方面。
在宋新潮看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參與文物保護,是其中最大的變化。從普通的社會公眾到各級政府,都更加重視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方面的輿情有時會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事件。
十年前,全國的文物保護研究所不到20個,今天全國相關機構加起來有300多個,且絕大多數是社會機構。宋新潮認為,這表明了文物事業開放的態度。
在為文物事業出現的空前發展局面感到欣喜的同時,宋新潮也毫不諱言目前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文物保護質量沒有伴隨項目實施數量的增加而提高。社會對文物保護要求越來越高,一些文物保護修復項目不斷受到各界質疑。”
與此同時,現代工程管理制度和文物保護項目的特點脫節、維修項目的專業化程度偏低、文物保護現有的設備條件簡陋等問題也應引起高度重視。
“將軍的價值和魅力在于他身上的傷殘”
“將軍的價值和魅力在于他身上的傷殘及背后的動人故事,而不在于其參軍時的‘完美’形象。” 杜啟明說。他指出,業內有部分人在對文物最初風貌進行細致研究后,在保護修復中希望將它修復到初建時的面貌。但事實上是在破壞文物價值。
對此,杜啟明打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比如,重排《紅樓夢》,如果把高鶚續的后20回給刪掉——因為那是后人續的,那就糟了。而一幅古字畫,后人在上面的題記和流轉過程,也都是不能涂抹掉的非常珍貴的信息。“把‘爺爺’推進手術室,希望推出來的是‘嬰兒’,這種傾向值得警惕。”
在杜啟明看來,去尋找一個原汁原味的古老故事,把它原汁原味地保護下來,讓它向后人講述真實的歷史,應該是文物保護者的初心。“一定要加強研究,深化價值評估,保護故事的全部。”杜啟明呼吁。
“將科學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談及當前古建保護和傳承所遇到的問題時,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趙鵬認為,首當其沖的是價值評估與實際工程脫節,無法起到指導作用。
2015版《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規定,價值評估應置于首位,保護程序的每一步驟都實行專家評審制度。而現實情況是,在一些保護方案中,價值評估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對修繕對象的具體價值評估。
在宋新潮看來,要解決文物保護領域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核心就是要加強研究。首先應該樹立一種研究的意識,“不能把保護工作僅僅理解為一個單純的工程項目。”
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啟動了“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趙鵬表示,“定位為研究性保護項目,就是希望能夠脫離一般建筑工程項目的管理模式,將科學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宋新潮進一步指出,研究不僅是對文物本體的研究,也不僅是施工、設計部門的事情,而是整個項目團隊的總體認知;研究也不是修完之后就結束了,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包括后續的利用和現代技術的使用。同時,要把整體的基礎性研究成果,貫穿到項目管理的要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