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大力推進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戰略,努力繁榮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產業,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堅持市場導向,把貴州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取得了明顯成效。文化產業在動能轉換、結構調整中成為一支最搶眼的力量。作為一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貴州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道路,引起全國關注。
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貴州省文化改革發展辦專職副主任柳盛明,他向記者全方位解讀了貴州文化產業發展取得的成功經驗,以及面對新時代、新要求,貴州文化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文化產業專刊:根據省委省政府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要求,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柳盛明:近年來,貴州圍繞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和關鍵環節,扎實有力地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文化產業扶貧、多彩貴州“廣電云”戶戶用、“多彩貴州”品牌打造等工作得到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改辦肯定。2017年,在中央文改辦對全國各省(區、市)文化體制改革進展排序中,貴州作為西部唯一一個省份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貴州的文化產業發展最近幾年也一直保持了高于全省GDP增速和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平均增速的速度。最重要的是貴州人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增加了文化自信,為貴州“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力量。但是由于底子薄、基礎弱,基數小,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文化產業項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持。2016年,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我省謀劃實施了46個省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今年又對省級重點項目進行了調整和新增,目的就是要進一步發揮重大項目的帶動作用,推動全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次確定了13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3210億元,幾乎全省每個縣都有重點項目。
貴州還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產業扶貧。2016年我省制定《文化產業扶貧“千村計劃”實施方案》,每年從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出資1000萬元—1600萬元,以項目扶持的方式開展文化產業扶貧。2017年,擴大了文產扶貧“千村計劃”實施范圍,全覆蓋深度貧困縣14個,全覆蓋20個極貧鄉鎮所在縣,安排資金總計1625萬元,扶持建設34個文產扶貧示范基地,帶動154個貧困村、13450戶貧困戶增收。
文化產業專刊:在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貴州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文化產業項目?這些文產項目將提供哪些產品?有什么特點?
柳盛明: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這也是我們持續抓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的初衷和目的。全省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擴充到了131個,從行業類別看,有新聞、出版、廣電、演藝、影視、院線、樂器、民族民間工藝等;從建設形式看,有專業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有文化旅游景區,有文化街區、文化小鎮,還有文化綜合體。這些幾乎都是融合發展的項目,有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有文化與大數據的融合,有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有文化與體育的融合,還有文化與農業的融合,等等。
文化產業專刊:面對新時代新要求,貴州文化產業如何更快更好地發展?
柳盛明:我們要深入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
發展貴州文化產業要解好四道題:一是必答題,文化+大扶貧的融合。核心是通過文化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讓群眾感到有目標、有追求、有新的生活。比如“廣電云”村村通、戶戶用工程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廣電網絡省市縣鄉村全程全網全覆蓋;第二是搶答題,文化+大數據的融合。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做這方面的探索,貴州要用好自己的資源,搶抓機遇;第三是選擇題,文化+大生態的融合。貴州生態好,群眾有優秀的傳統生態意識,要挖掘貴州生態文化遺產,構筑符合時代特色,適應當下環境的貴州生態文化;第四是填空題,把貴州文化產業的短板補齊,要做好三個融合的工作,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金融融合、文化與創意融合,這些跨界融合將為文化的發展提供新機遇。
要做好這四道題,必須發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還要有創新思維、開放思維和融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