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想理解馬克思,必須著眼于其完整的理論體系
鳳凰網歷史:馬克思理論體系都包括哪些部分?它們相互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聶錦芳:馬克思的理論體系非常復雜,通常的理解是由三個部分或者領域組成,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但是這種概括和區分,并不能充分而客觀地反映和呈現馬克思思想的發展過程和實際狀況。實際上,在馬克思那里,并沒有現代學科意義上明確的專業意識和界域,相反,在其漫長的理論探索和研究過程中,這三個部分或者領域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后來在與杜林論戰時,針對杜林的著述,恩格斯為了論述和批判的方便,認為馬克思在這三個部分或者領域跟杜林是對立的。之后,列寧據此進一步概括為馬克思主義有這三個來源、三個組成部分。
我們要想理解馬克思,必須著眼于其完整的理論體系,就是他在經濟現象的討論中貫徹和體現了他真正的哲學思想。因此,他最深刻的哲學不是“純哲學”,而是對經濟和社會現象的透視,而他對經濟和社會現象的討論,又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就是想超越資本主義,建構一個人類公平、正義的社會,以實現所有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因此,這三個部分或領域一個互相融合、會通和支撐的關系。比如說,馬克思除了早期之外沒有所謂“純哲學”的討論,他甚至說過這樣極端的話,即要“取消哲學”“消滅哲學”。很顯然,他之所謂“取消”“消滅”云云,并不是要把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方式的哲學去掉,而是說,作為純粹觀念和主體精神的哲學不能維持下去了,哲學應該討論“哲學之外”的東西,即哲學家所處在的現實社會,而在現實社會中最為基礎的是經濟關系,而他的哲學創造、他的社會關切,恰恰體現在對經濟和社會關系的分析之中。作為馬克思一生最重要著述的《資本論》區別于古典經濟學、和其他經濟學說之處在于,它有其獨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哲學)和的支撐,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就培育、鍛造和建構于資本批判和哲學探索之中。所以在我看來,《資本論》是既是經濟學著作,更是哲學著作,當然也是社會學著作,是馬克思的世界觀、認識論、社會論和人性論的融合和會通。
馬克思對資本社會的討論是總體性思維的展示,他的經濟學不是現在所流行的部分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他把各種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變化包括危機當成同一個社會總體的狀況來發現,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哲學思維。
另外,馬克思并沒有建立純粹哲學體系的想法。他不是專業的哲學家,探究和分析經濟現象和資本運動也不是想當經濟學家,他的哲學探索和經濟學研究有一個重要的情懷,就是超越資本帶來的痛苦和異化,使人類趨向美好。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就培育、鍛造和建構于資本批判和哲學建構之中。
按照我的理解,在馬克思那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不僅是對立的、沖突的,更是繼承、揚棄、批判和超越的,就是說,是在對資本主義的深刻分析基礎和過程中,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社會主義學說,這種社會主義學說就是他超越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哲學提供的思維方式、經濟學對現實境況深刻剖析與趨向美好社會的理想志趣和執著追求,在他那里奇妙地組合在了一起。
鳳凰網歷史:馬克思是如何形成上述理論體系的?
聶錦芳:馬克思是西方文化傳統孕育出來的思想家,如果你去他出生的地方特里爾考察一下,就可以體味到這一點。他的思想有幾個來源,一個就是源遠流長的古希臘-羅馬文化,也包括猶太-基督傳統。再一個就是近代的啟蒙思潮和人道主義。在特里爾城中心,現在依然巍然屹立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宏偉建筑,馬克思今年是200周歲,就意味著200年前,他生活的環境和現在大體一樣。“特里爾傳統”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場”,對馬克思影響最深刻的就是宗教情懷和人文主義,他是在這樣一個有文化傳統和氛圍中成長起來的。
馬克思的中學和大學時代深受人文主義的熏陶,特別是受到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他高仰人的自由和自我意識,所以起初他表達對社會的理解和思考的時候,理論武器是哲學。在博士論文中,甚至在關于自然哲學的討論中,張揚的也是自由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但是他后來深入現實時發現,這種自由和自我意識的理念并不能面對、解釋復雜的社會。在《萊茵報》時期,他接觸到一系列社會現象,與原來的那種純粹哲學的討論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他把這叫做自己耐心“苦惱的疑問”。自由確實非常重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自由是不存在的,人們都受到物質利益和生存環境的支配和左右。這促使他改變了探索和思考的方向,就是由對自由和自我意識的呼喚轉向了對不自由的形式的了解和分析,由飄浮于現實之上的哲學理念轉向了現實生活,而這種現實生活就是市民社會。在市民社會中,最主要就是政治經濟關系,這樣他就由哲學轉向了政治經濟學。
大概從1843年10月開始,他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這就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的轉變,此后持續了40多年,一直到其生命的終結。《資本論》不是一個業已完成的著作,它是一個龐大的手稿群,是馬克思40余年間來對資本時代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記錄。由于資本的復雜性以及對這種時代的理論透視的艱巨性,使他的這種探索非常之艱辛,他雖然轉向了政治經濟學,但是他強烈地感到,如果沒有哲學,實際上這種探究根本不能深入和奏效,因此在漫長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哲學如影隨形。在《哲學的貧困中》他提出一個概念,即“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這里所謂的“形而上學”并不是與“辯證法”相對概念,而指哲學。
是哲學使他擺脫了古典政治經濟學,擺脫了其他形形色色的社會學說。《資本論》和經濟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一直到他晚年都沒有停止,但是在這過程中發生了幾件重要的事件,使他卷入政治斗爭和國際工人運動,最終沒有完成這部著述的定稿工作。一件是1848年歐洲革命,還有一個是1871年巴黎公社。馬克思學說有一個特點,就是強調現實性和革命性,他有一種情懷,就是一定使理論轉化為現實運動。這樣的現實基點在他看來就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組織和運動。在資本主義的歐洲,各國無產階級的聯合及其行動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1848年革命對于馬克思影響是很深的,但是現在看,1848年革命并不是單純的無產階級革命,而是一個不同的國家既追求民族獨立和自決,又探究資本時代的發展,同時試圖超越資本弊端及其傳統社會影響的帶有多重目的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曾經暫時離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在《新萊茵報》上單獨或者與恩格斯合作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評論。1848年歐洲革命后,馬克思于1864年曾經參與創立了國際工人聯合會(第一國際),起草了第一國際大量的文獻。但是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后,形勢非常復雜,在馬克思的建議下,1876年這一組織正式宣布解散。在此之后,馬克思又回到理論研究當中。這構成了他一生歷程的很特殊的一個階段。
長期以來我們對“革命”內涵的理解,是與“暴力革命”緊密相關的,認為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除了暴力革命、打碎國家機器以外不能走別的道路。對馬克思“革命觀”的這種理解和解釋,對20世紀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西方激進左翼思潮影響很深。但是回到馬克思的原始文獻就會發現,他所闡釋的“革命”的含義非常復雜,他多次預料,不同的國家、民族面對各自特殊的歷史狀況和現實機遇,革命的途徑可能多種多樣。由于沒有把他的思想中這些復雜性充分揭示出來,導致在20世紀我們對馬克思的階級、政黨、國家和革命的思想的理解不同程度存在簡單化、片面化的問題。
工人運動的參與沒有使《資本論》的寫作停止下來。1857年,馬克思已經進行了近15年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恰從這一年開始,資本主義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普遍的“生產過剩”的危機爆發,這促使他把自己在多年研究中形成的思想加以整理、總結,開始系統地撰寫政治經濟學著作。1857年8月到1858年5月,馬克思寫成了篇幅巨大的7冊手稿,后稱《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又稱《1857-1858年手稿》。這部著述觸及后來在《資本論》中詳細加以探討過的許多重要問題,特別在其《導言》中,馬克思依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辯證統一的觀點,分析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的復雜關系,進一步深入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問題。他還首次明確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分析和闡釋了包括剩余價值等在內的一系列科學概念。可以說,這部手稿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和《資本論》寫作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
由于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和寫作計劃的變化,馬克思曾簽訂的關于出版兩卷本的《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合同并沒有付諸實施。這時他又設想分6個分冊來闡述其思想。1859年1月,新寫作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出版,就是他當時計劃的6個分冊中的第一分冊。在該書序言中,馬克思深刻概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并明確指出這是他用于指導自己研究工作的原則。其后,在寫第二分冊時,馬克思又改變了計劃,決定以《資本論》為全書的正標題,而把《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從1861年8月到1863年6月,馬克思創作了篇幅更為龐大的手稿(即《1861-1863年手稿》),共23冊。這部手稿大部分是對剩余價值學說史的梳理和批判,馬克思把商品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分析了資本流通和簡單商品流通的區別,并詳細地分析和闡明了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1863年至1865年,馬克思在以上兩部手稿的基礎上又寫出了新的手稿(即《1863-1865年手稿》),內容分為三部分,基本上相當于后來《資本論》的第一、二、三卷。這時馬克思逐步形成了《資本論》四卷(理論三卷、理論史一卷)結構的計劃,1866年10月,四卷結構計劃得以最終確定。
至此,經過近10年的艱苦工作,馬克思寫出了篇幅浩繁的三部手稿,對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幾乎都作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而詳盡的研究和闡發。
1866年到1867年,馬克思把此前完成的龐大的手稿加工改寫成《資本論》第一卷付印稿,即《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國漢堡出版,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正如恩格斯所說:“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從1868年起,馬克思在身患多種疾病、生活更加貧困的艱苦條件下,不僅堅持對第一卷的其他語言版本進行了精心的修訂,還孜孜不倦地對《資本論》第二、三卷的手稿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整理,繼續進行深化、拓展的研究工作,其中在19世紀70年代就寫過7份第二卷手稿。
此外,他的思想還進入了另一個新的探索階段。除了《資本論》的修改和整理、對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策略和路線的反思和調整,他還發現了自己原來沒有討論過的很多重要的問題,主要有兩部分,一個是古代,再一個是東方,古代是對資本主義前世的討論,東方主要就是俄國、印度,也包括中國的出路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晚年十幾年時間,在身體非常不好的情況下,寫了大量的筆記。
但遺憾的是,馬克思最終未能完成《資本論》定稿,工作和新的理論工作的完整表述,于1883年3月離開了人世。
可以說,迄今為止,馬克思的思想的復雜性、深刻性還遠遠沒有被我們充分地理解和揭示出來,這是我們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欠缺,而這種欠缺導致了在現實中對馬克思主義解釋上的偏差,解釋上的偏差又引發了實踐中的失誤。這是我對馬克思身后其理論和實踐效應的判斷。
二、理解馬克思比理解純粹哲學更難,社會革命有其復雜性
鳳凰網歷史:馬克思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寫出了《資本論》,對當時西方社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聶錦芳:《資本論》從準備、寫作到修改、整理和出版經歷了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前面說過,它不是一部業已完成了的作品,而是一部由眾多手稿組成的篇幅巨大的著述。
(一)1843-1856年:《資本論》準備階段
早在1842年至1843年,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編輯期間,”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這是促使他”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頁。]1843年,他寫作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得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思想,表達了要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去解剖”市民社會“的愿望和決心。從1843年10月到1845年1月,馬克思在旅居巴黎期間,寫下了第一批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史稱《巴黎筆記》,這是他一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撰寫這一方面著述的開始。《巴黎筆記》共9冊,大部分是他研讀同時代人以及前人政治經濟學著作的摘錄、批注和評論。與這些筆記的寫作密切相關,馬克思這一時期還寫作了著重闡述”勞動異化“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5年2月,馬克思遭到巴黎當局的驅逐,被迫遷往布魯塞爾。在離開巴黎的前兩天,他同達姆斯塔德的出版商簽訂了出版兩卷本的《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合同。隨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為撰寫這一著作的準備中,研讀了相關領域的一些重要著述,留下7冊被稱為《布魯塞爾筆記》的文獻。1845年7月到8月,馬克思在英國曼徹斯特圖書館又完成了9冊筆記,史稱《曼徹斯特筆記》。1847年,為了批判蒲魯東,已經確立了唯物史觀基本立場的馬克思創作出版了《哲學的貧困》一書,以論戰的形式第一次科學地表述了其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基本觀點。1849年4月,馬克思在《新萊茵報》上發表了《雇傭勞動與資本》,為深入解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基礎。1850年9月到1853年8月,馬克思在倫敦再一次系統攻讀政治經濟學說史和同時代經濟學家的著作,并作了大量的摘錄、札記和評論,留下24冊筆記,總計達100個印張以上,這就是著名的《倫敦筆記》。
馬克思上述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研究,可以說是為《資本論》的實際撰寫所做的準備性工作。因為寫作這樣一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復雜經濟結構的巨著,必然要求系統地研究、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在分析中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馬克思的這些筆記和著述為他日后寫作《資本論》提供了重要的議題、思路和框架。
(二)1857-1867年:《資本論》整體寫作階段
1857年,馬克思已經進行了近十五年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恰從這一年開始,資本主義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普遍的”生產過剩“的危機爆發,這促使他把自己在多年研究中形成的思想加以整理、總結,開始系統地撰寫政治經濟學著作。1857年8月到1858年5月,馬克思寫成了篇幅巨大的7冊手稿,后稱《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又稱《1857-1858年手稿》。這部著述觸及后來在《資本論》中詳細加以探討過的許多重要問題,特別在其《導言》中,馬克思依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辯證統一的觀點,分析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的復雜關系,進一步深入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問題。他還首次明確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分析和闡釋了包括剩余價值等在內的一系列科學概念。可以說,這部手稿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和《資本論》寫作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
由于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和寫作計劃的變化,馬克思曾簽訂的關于出版兩卷本的《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合同并沒有付諸實施。這時他又設想分6個分冊來闡述其思想。1859年1月,新寫作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出版,就是他當時計劃的6個分冊中的第一分冊。在該書序言中,馬克思深刻概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并明確指出這是他用于指導自己研究工作的原則。其后,在寫第二分冊時,馬克思又改變了計劃,決定以《資本論》為全書的正標題,而把《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從1861年8月到1863年6月,馬克思創作了篇幅更為龐大的手稿(即《1861-1863年手稿》),共23冊。這部手稿大部分是對剩余價值學說史的梳理和批判,馬克思把商品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分析了資本流通和簡單商品流通的區別,并詳細地分析和闡明了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1863年至1865年,馬克思在以上兩部手稿的基礎上又寫出了新的手稿(即《1863-1865年手稿》),內容分為三部分,基本上相當于后來《資本論》的第一、二、三卷。這時馬克思逐步形成了《資本論》四卷(理論三卷、理論史一卷)結構的計劃,1866年10月,四卷結構計劃得以最終確定。
至此,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工作,馬克思寫出了篇幅浩繁的三部手稿,對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幾乎都作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而詳盡的研究和闡發。
(三)1867-1910年:《資本論》出版、整理和研究階段
1866年到1867年,馬克思把此前完成的龐大的手稿加工改寫成《資本論》第一卷付印稿,即《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國漢堡出版,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正如恩格斯所說:“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頁。]
從1868年起,馬克思在身患多種疾病、生活更加貧困的艱苦條件下,不僅堅持對第一卷的其他語言版本進行了精心的修訂,還孜孜不倦地對《資本論》第二、三卷的手稿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整理,繼續進行深化、拓展的研究工作,其中在19世紀70年代就寫過7份第二卷手稿。但遺憾的是,馬克思最終未能完成《資本論》第二、三卷理論部分和第四卷理論史的整理工作,于1883年3月離開了人世。
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手中的研究工作,肩負起整理、編輯和出版《資本論》遺稿的艱巨任務。1885年7月,經過恩格斯整理、編輯的第二卷在德國漢堡出版。而第三卷就馬克思留下的手稿看“只有一個初稿,而且極不完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因此,恩格斯面臨的工作的難度更大。為了使原稿更加完善,恩格斯作了艱巨而繁雜的修訂、增補和注釋等工作,1894年12月,這一卷也在德國漢堡出版。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在從事上述工作的過程中,還同那些歪曲、誹謗《資本論》的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學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捍衛了這一巨著鮮明的立場和科學的價值;同時根據新的情況和新的研究,充實了馬克思的手稿,為《資本論》增加了新的內容。可以說,《資本論》這座雄偉的理論大廈的建立,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
《資本論》第四卷即《剩余價值理論》,是《資本論》的“歷史批判部分”。恩格斯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便把整理和出版這一卷的工作委托給考茨基。考茨基于1905年到1910年以《剩余價值學說史》為書名,分3冊陸續發表并出版。
鳳凰網歷史:他當時是看到了自己寫的東西跟社會現狀的有一些差異?
聶錦芳:19世紀70年代之后資本世界的出現的新變化超出了《資本論》第一卷中的某些判斷和第二、三卷內容的原有設計。1879年4月他在致函丹尼爾遜解釋延期出版第二卷的理由時所言,雖然承認這種情況是“現行的制度”的“嚴厲”所致,“并沒有使我感到驚奇”和“氣憤”,但最重要的在于,“目前的工業危機還沒有達到頂峰之前,我決不出版第二卷”,因為“這一次的現象十分特殊,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不同,……在英國的危機發生以前,在美國、南美洲、德國和奧地利等地就出現如此嚴重的、至今幾乎已經持續五年之久的危機,這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鑒于以往《資本論》內容的設計是以英國為典型進行資料搜集、邏輯分析和理論判斷的,因此,馬克思感到“必須注意目前事件的進展,直到它們完全成熟,然后才能把它們‘消費到生產上’,我的意思是‘理論上’”來,特別在長期關注的西歐之外,“我不僅從俄國而且也從美國等地得到了大批資料,這些資料使我幸運地得到一個能夠繼續進行我的研究的‘借口’,而不是最后結束這項研究以便發表。”
鳳凰網歷史:馬克思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寫出了《共產黨宣言》,對當時西方社會政治、思想有怎樣的影響呢?
聶錦芳:馬克思是德國人,他后來流亡英國。1848年革命期間,德國的無產階級,特別是領導人長期流亡國外,比如說在巴黎、倫敦、布魯塞爾等地,這些流亡國外的無產者成立了一個組織,叫自由者同盟。但當時他們并沒有形成明確的思想觀點,也不明白自己的行動的最終目標和綱領,這樣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指導國內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由者同盟需要改組,建立的新組織名稱叫正義者同盟。但是正義者同盟的目標和綱領,很難跟資產階級政黨所主張的自由、平等等區分開,實際上也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勞苦民眾的貧困問題,為他們的解放尋找出路。在這樣的情況下,正義者同盟就醞釀新的改組,很顯然對自己新的組織的綱領的闡釋成為關鍵。
當時,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對作為其思想先驅的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馬克思正在在進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恩格斯則將社會主義學說引入了德國。因此,正義者同盟改組的時候,就委托馬克思、恩格斯為起起草一個新的綱領。
我個人認為,當時受委托起草的并不僅僅限于馬克思、恩格斯,還有其他人,但是只有恩格斯拿出來的稿子比較受正義者同盟領導人的認可。所以,《共產黨宣言》有三個過程稿,前兩個是恩格斯寫的,叫《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主義原理》,但并沒有把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提和理由講得很充分。在這樣的情況下,正義者同盟的領導人決定,把“正義者同盟”改組成“共產主義者同盟”,使具有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但是恩格斯的初稿需要,包括形式和內容。這樣馬克思在恩格斯的基礎上,做了大的修改、補充和新的闡發,正義者同盟領導人還給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從1847年年底到1848年年初,馬克思在很短的時間內起草了四章內容。
《共產黨宣言》確實提出“消滅資本”“消滅私有制”。但是《共產黨宣言》對資本的態度是雙重的。一方面,肯定了資本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進展,另一方面又展示和透析了其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后果。所以,消滅資本主義并不是把資本主義徹底撇開、根本否定,退回到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和生活狀態,而是充分要認識資本、掌握資本、利用資本、節制資本、揚棄資本和超越資本。
《共產黨宣言》所出現的資本時代的問題和元素都是成對出現的,它們之間既是對立的,更構成了相互依存的矛盾關系。比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不是無產階級把資產階級消滅了自己成為資產階級、統治階級,而是無產階級在消滅資產階級同時也把自己消滅了,結果是使人類擺脫了剝削、貧困,實現了自由和平等。這是一個很深刻的思考。后來在這方面的理解有點簡單化,就是說把矛盾關系當成了敵對關系、你死我活的關系,“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的目的是要資產階級變成無產階級,被統治者成為統治者,統治者成為被統治者。這是對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關系的觀點的誤解。
那么,如何理解《共產黨宣言》當代意義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席卷世界范圍內的全球化態勢,直接關乎《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當代價值的重估。對于全球化,目前不同的人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評價,但就實際狀況而言,資本的全球化仍然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在當代的資本全球化進程中,《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所研究過的諸如雇傭勞動、“物奴役人”的現象、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等等情況依然存在,它們所由產生的那些經濟根源、社會實質與功能也不能說與馬克思的時代相比已經完全消失。但當代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現為各個國家的經濟主體在生產之外的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經濟活動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急速展開。這種活動借以實現的形式就是跨國公司和國家資本。它們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壟斷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越來越大的范圍的企業的國際分工。還需要注意到的是,在最近40年中國的發展中,資本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國外資本一直備受青睞,中國成為“世界工場”,更進一步成為貿易大國。而當我們有了新的發展、具備了一定實力之后,我們也開始向外投資,涉足諸如非洲的石油、澳大利亞的礦業乃至美國的銀行,特別是我們在非洲的投資影響越來越大,商業利益也越來越多。我們的這種投資當然有獲取足夠的原材料和更多的資金以滿足國內經濟迅速增長的需要的考量,但不也給落后國家帶來世界視野、全球眼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向發達國家表達了中國希望世界和諧與發展的理念嗎?應該說,這是一種真正的雙贏和回報。
以這樣的情形來看當代資本,就不能說它仍然“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骯臟的鮮血”,實際上,經過變化、修正和轉換,較之過去它某種程度上更代表著一種規則、尺度、秩序、進步甚至文明,資本繼續改變著世界的面貌,但它所造成的不完全是對立、沖突,更不是充斥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般的慘烈,形成的是差異、等級、多元、示范、導引和推動。這樣說來,處于當代全球化態勢下的“資本”已經不完全是《共產黨宣言》《資本論》中批判的那個“資本”了。這就提醒我們,必須注意《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當代解釋力的界域,正視時代變遷所導致的差池,寫出它的新篇章。
按照我的理解,指導當代中國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絕不能僅僅限于提出一些具體的路線、方針和策略,更應當是一種思想體系、基礎理論的建樹;而對它所具有的“世界意義”的闡發,則必須借助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和當代全球化態勢的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但不能是“沒有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