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凱晨,1972年進入江蘇省徐州博物館從事文物考古及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近50年,曾任徐州博物館館長,入選《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志》。現為北京金遠見文物鑒定有限公司業務總監。
文物鑒定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前段時間,一檔《國寶檔案》節目,通過國寶展示,講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把觀眾的視線帶入到撲朔迷離的世界,進而引起人們對文物的珍視和興趣。那么,這些國寶是怎樣被發現,又是怎樣被認識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文博專家夏凱晨。
夏凱晨介紹,文物鑒定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屬“文物學”范疇,對于每一件出土或傳世的文物都需鑒定。一般來說,鑒定有如下幾項:首先要辨別真偽;二是確定年代;三是評估價值;四是分出等級。其中辨別真偽是最重要、最復雜的過程。先要解決文物“真不真”的問題,然后才能定年代、估價值、分等級。真的文物提供真實的歷史信息,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假的物品會扭曲歷史,造成對事物的誤判。因此,鑒定者肩負著對歷史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不能有絲毫的懈怠,每一次鑒定過程都是對鑒定者的考問,一次責任的擔當。
那么,該如何做好文物鑒定工作呢?夏凱晨說:“文物按質地大體分為銅器、陶瓷、書畫、玉石、雜項幾大類,各類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互為關聯,需要鑒定專家具備豐富的知識和辨斷能力。我國歷史悠久,文物數量繁多,有出土文物,也有傳世文物,然而好古之風又生產制作出大量贗品,可謂魚龍混雜、真偽莫辨,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是引人入勝,這為鑒定專家帶來很多麻煩,同時也考驗著專家的眼力。”
目前,鑒定文物的主要方法還是以“目鑒”為主,儀器測定是輔助手段。這就要求鑒定專家具有一雙辨真識偽的“火眼金睛”。這既需要鑒定專家的長期積累,也需要對每一件文物有深入了解,同時還需要通曉各個方面知識。“文物本身不會說話,但通過鑒定專家的研究,發現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將假的剝離出去,將真的、美的、好的選進來,這是文物鑒定工作者神圣而又光榮的使命。”夏凱晨說。
為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奮不顧身
夏凱晨16歲便參加了文博工作,他深愛這項事業,從博物館的文物庫房踏入田野考古,又進機關從事管理工作,可謂腳踏實地一路走來。他整理過的博物館藏品達幾萬件,還發掘了許多古墓葬,參與多座博物館、藝術館、紀念館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并為江蘇徐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建設奔走。
在多年的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中,一次“推土機前的經歷”令人難忘。江蘇省徐州市的戶部山明清古民居群是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阮儀三呼吁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1999年,這片古民居卻遭到開發商強行拆除,挖掘機無情地揮動鋼鐵“手臂”在古跡前躍躍欲試。夏凱晨聞訊后,立即前往現場,站在推土機前保護古民居,并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戶部山古民居群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如今,戶部山古民居群已成為熱門景點,明清時期逐漸逝去的生活與文化依稀可以在這里追憶。
一直以來,夏凱晨對于古村落保護有著濃厚興趣和不懈追求。在一次文物調查時,他發現徐州銅山區有幾處古村落保存較好,迅速向省建設廳、文化廳提出保護意見,并引導村民提高對古村落保護的認識,利用古村落發展旅游的理念。目前,有幾處古村落已被列入省傳統古村落保護名錄,并得到保護資金,開始實施保護與發展工程。
文物鑒定公司的“大堂經理”
如今,夏凱晨退休后供職于北京金遠見文物鑒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遠見”),在他看來,金遠見是一家講誠信、負責任的公司,其具有頂級的權威專家鑒定團隊,有“3·15”質量放心聯盟作保證,對鑒定評估的物品負責,這都使夏凱晨充滿信心。
實際上,在金遠見工作對于他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天與文物藝術品打交道,輕車熟路;陌生的是面對大社會,大市場和大批的收藏者,每天來公司鑒定的“文物”也是良莠不齊,真假參半。
一次,有位收藏者請夏凱晨鑒定其收藏的青銅器和古代玉璧,有多年文物鑒定經驗的夏老師從銅器的形狀、鑄造工藝、銹跡、重量等特征便很快斷定其是件偽品,同時玉璧也是新做的贗品。“不要聽信編造的故事,買東西要慎重,多請教負責任專家幫助‘掌眼’,同時,要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和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虛心向專家、行家學習,這樣才能少走彎路,避免損失。”夏凱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