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菩提社會服務大樓是澳門社會公共服務地標建筑之一,由澳門佛教總會會長、澳門菩提禪院方丈健釗長老發起創建并管理。2018年7月5日13點28分,健釗長老安詳示寂。7月13日上午,健釗長老圓寂追思贊頌法會在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舉行。鳳凰網佛教在香港寶蓮禪寺采訪了菩提社會服務大樓菩提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總監洪靄明,以下是專訪全文。
我不是佛教徒,到菩提社會服務大樓工作,我也沒有障礙。我剛到“菩提”的時候,知道它們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喜舍。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短短的四個字,包含的意思很重要。
慈是什么呢?就是用我們的服務給眾生、大眾快樂。這個是慈,悲是什么呢?是用我們的服務令他們沒有痛苦,減少痛苦。
就像我的工作,我是一個護理人員,我本來是在山頂醫院的,山頂醫院就是我們的政府醫院,我做護士30多年,護士長10多年,我到這來的時候,很清楚明白這個宗教的想法跟我們(的服務)剛好是非常配合的,就是希望用我們的服務令大家快快樂樂,用我們的服務令大家不要這么痛苦。喜是要我們歡歡喜喜的工作,對每個人都開開心心,就是“敬業樂業”的意思。
舍是什么呢?舍就是說我們不要驕傲,用心工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就是這種精神,也是這種精神帶我來到菩提大樓。
我認識健釗法師他們的時候,我被他們感動了,所以我希望可以用我們的服務讓大家過得好一點,特別是長者,因為老人家老了,不能動了,他們只能等吃、等睡、等死,但是我來的時候發現這里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用那種精神(慈悲喜舍)讓他們快樂一點,所以我們有兩個品牌,第一我們用的是慈悲犬(寵物狗)。
另一個是“菩提心,手牽手”,我們會訓練一些義工,他們到我們中心,不是要他們服務老人,而是要他們向老人學習,視老人為他們生命的導師,學習怎么溝通,怎樣尊重,從中明白去愛、去關心別人,這就是我們菩提大樓的精神─服務大眾。
菩提長者綜合服務大樓有很多老人,差不多有四百個長者。長期住在大樓的有三百個長者。
我們大樓從底層到六樓,政府會給我們資助(七樓的晚晴則由菩提禪院資助)。
他們每個老人家給我們是七千元(七千元是政府的劃一收費,如超出的費用)。其他的錢都會有政府的社工局給我們補貼,所以會有很多老人家,他們需要排很長時間(排期)才能入住我們院舍,我們院舍的土地是法師們送出來的,政府把它建設成八層高的大樓,所以很寬敞很舒服。
我們老人院沒有(難聞的)氣味,普通老人院一進入會有不好的氣味,但我們不會這樣。我們很注重這個地方,我們期望老人家不單是在這居住,還要過得開心,所以我們想盡辦法。剛才我也有提到“菩提心,手牽手”,這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愛每個人,(例如)學生、其他團體到我們中心向老人們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健釗長老的離開了,我們很不舍,心里很難受,但是我覺得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他已經教會我們怎樣用菩提精神去繼續服務。我覺得雖然他不在了,但精神長存,我們心里都知道該怎么做,他身體不好的時候,他都惦掛著我們大樓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去探望他,我都會告訴他我們的工作情況,他表示很放心,他知道我是用心工作,是期望老人家過得好,他很放心。雖然長老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長存,我們還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