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1216—1274),中國元代政治家,作家,城市規劃專家。字仲晦,原名侃。邢州(今河北邢臺)人。曾棄吏為僧,法名子聰。入仕后始更名秉忠,字仲晦,自號藏春散人。
劉秉忠元代城市規劃專家。元大都的設計者,元朝典章制度的建立者。盡管北京的建城歷史很早,今天北京的城市基礎是卻他打下的。劉秉忠于1264年建完了元朝上都后,因燕京是遼金舊都,形勢沖要,建議定都于燕,被忽必烈采納,改稱中都。劉在大興府東北筑宮城建宗廟,在宮城北面設立了壹個中心臺,作為測定全城方位的中心點,以此確定全城的中軸線。中都氣勢恢弘,整齊劃壹,道路寬闊,分區合理,1271年改名大都。當時的名人徐世隆高度贊揚了他的功績:相宅卜宮,兩都并雄,公于是時,周之召公。
元世祖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寵任益隆,曾經位至三公,官居太保。先世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縣)人,世代仕遼,后移居邢州(今河北邢臺市)。少年志氣英爽不羈,年十七即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尋棄去,隱居武安山中,為僧人。后游云中,為元世祖所重,以征大理、攻南宋。至元初,拜光祿大夫,位至太保,參預中書省事,對元代開國制度多有建樹。又曾主持建上都、中都兩城。立國號“大元”, 以中都為大都,皆其力。秉忠自幼善學,至老不衰,一生著述豐富,有《藏春詩集》六卷,《藏春詞》一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又有詩文集三十卷。《元史》有傳。《詞品》卷一評其〔干荷葉〕曲作“凄惻感慨,千古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