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文化相處,最根本就是對話,對話是一種面對面的關系,而并不是像以前那樣,要統一思想,我的思想把你覆蓋、同化。這個問題在國內是挺嚴重的,很少尊重別人的思想。”
第一個問題講出來可能會挨罵,因為我是很不贊成提倡軟實力。我當時就覺得是不是不要把出發點放在軟實力上,而是應該有別的說法,比如可以說提倡文化影響力。我覺得文化影響力要比說軟實力好一點,軟實力概念由美國約瑟夫·奈(編者注:生于1937年,哈佛大學教授,曾任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克林頓政府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以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而聞名)提出,指的是一個國家通過內在吸引力,在國際上獲得利益的能力,最根本是得到自身利益,而文化吸引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他們來說,軟實力是以征服別人、獲取私利為唯一目的,披上偽裝的一種本領。他們極力膨脹自己的文化和軟實力,是為了壓制其他文化可能產生的吸引力,認為對方是一個威脅,特別是對中國更加注意。其結果就是精神殖民,用他們的文化和思想來進行指引,對全球文化實施單邊統治。我覺得這是美國提倡發展軟實力的最根本理由和考量。
我們要不要跟在美國后面發展軟實力,也與他競爭,需要這樣做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不管怎么說,我們應該與美國有不同的出發點,應該走不同的道路。中國文化面向世界的出發點和美國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并不是要壓制其它文化,也不是單方面向世界灌輸中國文化,更不是著眼于宣揚中國實力,說我們多偉大。我們的最大利益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不同世界文化一起共存,中國應該參與到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
中國文化本身就提倡“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因素聚在一起,互相比拼,就可以生出新事物,而把一樣的東西加在一起,就不能發展,等于拋棄,難以為繼。這是中國非常根本的文化基因。早在公元前7世紀伯陽父(史伯)同鄭桓公談論政局,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討論“和”與“同”的關系。最后由孔子總結出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中國從古到今,流傳到現在的一個根,所以一定不能拋掉“同”與“和”的問題,而去追逐什么軟實力,去茍同美國的單邊文化那一套。
文化與文化相處,最根本就是對話,對話是一種面對面的關系,而并不是像以前那樣,要統一思想,打通思想,我打你通,讓你的思想與我的思想統一,我的思想把你覆蓋、同化。這個問題在國內是挺嚴重的,很少尊重別人的思想,總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覆蓋別人,特別是回想一下文化大革命,提倡五個統一,“統一領導、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輿論、統一行動”,如果真正貫徹,就沒有什么生機了,就沒有什么不同的東西可以發展出來,大家都一樣,還有什么新的東西出現。中國人的創造為什么現在發展很慢,就是因為大家都統一,新思想萌芽受到弱視。所以,對話要承認差異,“如切如磋”,總是在摩擦,“如琢如磨”,總是在互相的琢磨,完全是和平的。
有一個故事講給大家,晏嬰見齊王,齊王夸獎他身邊的一名叫梁丘據的臣子,說梁丘據很好,我說什么他就說什么,我想做什么,他就按照我的意圖去做,非常和諧。后來晏嬰說,這哪里叫“和”,永遠跟著你去做,這有什么意思,沒有意義。我覺得今天社會上也有這種問題,高層領導往往聽不到底層的聲音,因為都被梁丘據這樣的人過濾,他們不但說,而且還加油加醋,順桿爬,越爬越高,或者是抬轎子,把領導的思想硬抬頭,然后和真正民意就有了隔閡。這樣的人在中國是很壞事的,上層常常是很英明的,一般老百姓也有很聰明的,可能就是因為梁丘據式的人物,使得下面的意志不能上達,形成互相欺瞞,你說好,我說好,大家都說好,沒有真實的現象被呈現出來。這個故事也就是說自古以來,中國對對話的理解就是面對面,而不是用一種思想去覆蓋另一種,要有不同聲音,然后才有中國文化的繁榮。
今天我們面向世界的出發點不是為了精神殖民,而是通過廣義平等的對話,讓不同文化根據自己文化的基因和現代的結合,為解決世界共同難題做貢獻。
對于軟實力,我有這樣的考慮,但是要加強軟實力,我也沒有什么可反對,可這不是我們的發出點,不是中國的本意,也不是今天所要宣傳的最核心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