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有著寬容通達的人生觀和獨立思考,以及匯通東西文化的寬闊視野。他的一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出至今無人企及的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實績。”
我們用什么態度來面向世界?這個問題多少年都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要么奉迎西方思想,稱西方有的東西中國也有,要么根本不來往,西方與中國沒有什么關系。我們最早做比較文學的時候,遭到很多人罵,說這些沒有什么可比較,真正了解中國的只有中國人,與外國人講中國人的東西根本沒用,反對任何比較,至今仍有很多人持這樣一種態度。
關于態度,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充滿熱愛,如果不熱愛自己的文化,那還宣傳什么?面向世界還干什么?所以,主要是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自覺,而且要對他人的文化有一種同情的了解,現在有些人就認為中國特別好,西方根本不值一提。
我給大家舉一個林語堂的例子。林語堂在1935年用英文寫了一本書叫《吾國與吾民》(編者注:英文名為《MyCountryandMyPeople》),非常暢銷,深受美國人喜愛,曾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賽珍珠(編者注:PearlBuck,1892年出生,1973年逝世,美國作家,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稱贊。賽珍珠認為《吾國與吾民》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深刻、完備、重要的一本關于中國的著作,更值得參照的是,它由一位現代的中國人寫作,作者根基深深扎在過去,豐碩的果實卻結在今天。
1938年,林語堂又出版了一本書,叫《生活的藝術》(編者注:英文原名《TheimportanceofLiving》),描述中國人怎么生活。該書一出版就引起轟動,成為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還不是一次,持續52個星期,很受歡迎。這本書在美國重印40多次,被翻譯成10多種不同的文字,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大影響力。
七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三十年代,但為什么直到今天還沒有出現在國際影響上可以和林語堂兩種書(編者注:指《吾國與吾民》和《生活的藝術》)相媲美的著作?中國人自己寫的新書沒有一本可以取代他。我想這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他對中國文化有相當深刻的了解,而且有一種熱愛,能夠捕捉到中國文化某些精彩畫面,而且以簡單易懂的形式傳達給西方讀者。林語堂不像錢鐘書那樣有家學淵源,文化根底很淺,出生于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后來就讀于上海的教會大學圣約翰大學,但他勤于學習,努力實踐,不僅用英文寫出《中國的智慧》、《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等著作,而且直接將中國文章翻譯成英文,比如陶淵明的《古文小品》,蘇東坡的《東坡詩文選》、沈復的《浮生六記》、鄭板橋的《板橋家書》、劉鶚的《老殘游記》等,翻譯的特別好。他熱愛中國文學,了解中國文學。
第二,因為出生于牧師家庭的原因,他經常和外國人來往,成為朋友,比較了解周圍的人,知道他們喜歡什么,更理解西方讀者的文化趣味,能夠將心比心的針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而不是向西方灌輸或宣傳,更不是炫耀什么“軟實力”。林語堂把外國人當朋友,同情的了解。
第三,林語堂用一種和平的心態、自由的精神、杰出的文學才能從容自若的娓娓道來,特別容易被接受。在選題方面,大至宇宙、小至蒼蠅都可以成為他表現的東西,廣泛包容。
他創造的文體與高調的、斗爭的、急躁的啟蒙文體風格形成尖銳對比。到今天為止,我們對外或對內宣傳都是過激的,甚至還是那種紅衛兵似地激昂慷慨,別人不愛你的東西,再說有什么用?我覺得應該學習林語堂他的心態。
最后,更重要的是他的一切出發點都有堅定的跨文化思想的基礎。
他從圣約翰大學本科畢業后到清華大學,獲得“半額獎學金”又去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學習。吳宓和梅光迪都是他的同學,林語堂深受他們的影響,認為理想的生活應該是中西互補。這一點常常受到批判,比如被魯迅罵,但我覺得這一點林語堂還是很對的,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盡情享受。
林語堂40歲的時候寫了《我的話·雜說》五則聯語,既總結過去,也樹立了今后的人生準則,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
道理參透是幽默,性靈解脫有文章。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對面只有知心友,兩旁俱無礙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隨人看桃花?
領現在可行之樂,補平生未讀之書。
大概意思是,我的兩只腳,一只在東方,一個在西方,對面是知心朋友,兩旁的人都不會妨礙我的眼睛,不會讓我看不順眼,現在能快樂我就要充分領略,沒有讀的書,要盡量補足。所以,林語堂的生活特別逍遙、平實。
他有著寬容通達的人生觀和獨立思考,以及匯通東西文化的寬闊視野。林語堂的一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出至今無人企及的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