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態系統不可切割、生態后果不分疆域,生態文明的共同體是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的主體文明之一,而這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當代中國和世界文明發展的獨特貢獻。”10月18日,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岳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的“生態文明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
潘岳認為,工業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類社會必然走向生態文明的共同體。從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來說,農業文明的共同體,其目的是解決生存挑戰,表現為生活共同體;工業文明的共同體,追求的核心是財富,表現為利益共同體;生態文明的共同體則是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潘岳從三個方面詳細闡釋了生態文明如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首先,生態文明將推動“真正的共同體”轉型。由于生態文明最能成為各派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平臺,必將引導全球從工業文明向新型文明轉型,增進不同制度的環境公平和社會正義,使社會主義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運動的引領者,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綠色實驗”。
其次,生態文明作為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為人類共同價值提供重要內涵。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從基督教、伊斯蘭、印度教以及中華文明等古老文明中間尋求生態智慧,這種互補性讓生態文明成為文明跨時空交流的平臺,使其更容易超越制度、種族、信仰、政治意識形態的藩籬,理性地進行共識對話。
第三,生態文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歷史依據。針對一些西方老牌帝國主義以國強必霸的邏輯預設中國,認為中國在資源上必然會與各國發生爭搶沖突,必然實現新帝國擴張等說法,我們可以從歷史上找到駁斥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從來沒有搞過殖民主義和霸權擴張、從來沒有建立過基于血腥征服的軍事帝國、從來沒有進行強加于人的文化輸出,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綠色發展也絕不會是“新殖民主義”,必定依靠“自力更生”實現自身發展,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凝聚國際共識。
潘岳認為,生態文明是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為凝聚人類共同價值提供了重要內涵。他說,當今世界很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學習西方完成初步現代化后,都在反思西方意識形態,都在從自身古老文明傳統中尋找新的價值觀。很多西方發達國家一邊反思傳統工業文明模式,一邊到各種古老文明中間尋求生態智慧。他們發現,基督教文明要求人類對生物群的尊重和保護應成為自然法的內容。伊斯蘭文明主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該合理適度地利用自然,反對窮奢極欲和浪費。印度教文明重視內在精神,發起“抱樹運動”去實踐生態倫理。當然,他們從中華文明中也可找到很多:西方在不斷地求分,中華則不斷地求合;西方有機械主義自然觀,中華則有中和有機自然觀;西方有人文主義倫理觀,中華則有和諧生態倫理觀;西方有二元對立進化論,中華則有天道人道融通論。
潘岳說:“正是這種互補性使得生態文明成為一個文明跨時空的交流平臺,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超越制度、種族、信仰、政治意識形態的藩籬,理性地進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