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其實,現代財政制度的提法并非全新的提法,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就明確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目標。十九大報告的提法是加快現代財政制度,之所以表述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財政非常重要,現代財政制度的建立至關重要,但由于各種原因,現代財政制度的建立與新時代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需要明確任務并加快建立。
未來要建立什么樣的現代財政制度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需要突破一系列技術難題。無論怎么說,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都需要對這一目標有非常明確的了解。在現代財政制度提出之前,財稅改革的總體說法是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財政框架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財稅改革的關鍵詞是“公共財政”。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目標的確立,并不是要排斥公共財政。公共財政和現代財政制度強調的側重點不一樣。公共財政考慮更多的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類型,有一定的抽象意味在其中。現代財政制度可以等同于公共財政嗎?似乎可以,但又不好劃等號。發達國家的財政制度基本屬于現代財政制度,但中國所要建立的財政制度與發達國家不可能完全一樣。在中國,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至少應該對應的是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在努力建立的財政制度。依此,我們可以看到至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明確之前,財政制度的現代化與公共財政還有較大的差距,但在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明確之后,現代財政制度與公共財政有更多的相通之處。也就是說,財政制度的現代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點。
中國政府現在非常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對企業家和投資者來說,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就應該致力于解決營商環境的優化問題。當然,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所要解決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一個,還有群眾關心的更多問題。我們認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就是要加快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財政制度。我們過去講工業化、城市化,或者后來講后工業化時代、全球化時代,再比如說十九大要求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等,財政制度建設上都應有相應的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對財政有更多的要求。
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應該加快建立專門的財政管理機構。中國不是沒有專門的財政管理機構,但是現實中的財政管理機構,與目標要求相比,職能職責范圍都偏小,與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定位是不相符的。政府財政部門應該要承攬國家財富管理總責,包攬政府收支管理、資產負債管理、政府資金存量流量管理等,但是現實和這有差距。這樣的財政管理機構應該是個大財政部,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比如說有財政部、稅務總局、國資委等諸多部門,都承擔著財政管理功能。其實,現在每個部門都有大大小小的財政部門,有收入或者專門的撥款,有支出,具有財政管理的形式。當然財政管理不是要取代專業管理,財政部門不可能取代其他專業部門,而是要各有分工。專業管理的事由專業部門去做,財政管理的事由財政部門來做。部門之間職責功能的優化是難題,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本著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要求,各部門形成合力才能做到最優。
中國所要加快建立的現代財政制度一定是社會主義民主財政和法治財政,這是精神實質上的財政制度建設。現代財政制度在技術層面上也會表現出現代的特征,比如說,在預算層面,有中期預算管理、預算績效管理、績效預算等;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上,有權責發生制如何引入等問題;在現代國庫管理體制上也有體現。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加快現代財政制度,應該是能適應動態財政治理的需要的制度。技術進步會推動制度變遷。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等發展,不僅在改變現實社會,而且已經對財政制度的現代化產生很大沖擊。現實世界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財政制度只能不斷加以變化,才可能適應這種變化。當然,制度的確定性和穩定性也很重要,否則市場主體決策就可能無所適從。這里要求的是平衡穩定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實施方略
至于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實施方略,最主要的有三個關鍵點。
一是加快形成規范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這方面最難做到。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背后是事權劃分難題。事權的劃分與財政關系非常密切,卻是一個比財政更深層次的問題。這幾年,有關部門、有關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比如說,在財政事權劃分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國是大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系,與小國是不一樣的,規范化的財政關系的構建,要立足國情,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特別是地方的積極性。比如,地方花錢如果它主要來源于地方,可能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說把大量的事權都集中到中央,效率不一定就會提高。
二是加快建立現代預算制度。關于預算的績效管理就是很重要的內容。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規范、公開透明”,十九大報告又有了新提法,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細化,要求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績效管理要求的不僅僅是花錢符合制度規定,而且還要說明花錢的效果如何。要辦大學,從事某個項目,出國訪問等等,需要財政支出,支出按照規定進行,這是合規性問題。績效管理要看具體支出與績效之間的關系。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其中涉及許多專業性很強的技術,而且這些技術還需要改進和完善。財政支出往往是在沒有市場參照系的背景下進行的,評價起來有相當的難度,但這是加快現代預算制度所不可或缺的內容。
三是加快建立現代稅收制度。現代稅收制度應該解決好稅負的合理性問題。對中國來說,這就是要樹立大國輕稅的觀念。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觀念呢?中國有什么條件做到呢?中國有國有經濟優勢,有國有土地、國有資源。這些可以承擔發達國家政府只能靠稅收收入來支持的職責。稅制結構要合適,合適是要適應稅收功能實現的需要。關于稅制結構,我的理解是不應該過分的去強調什么稅多少比例,主要的是要適應稅收功能的需要。稅收不可能承擔所有的公共政策功能。公共政策有一整套工具體系。社會需要幫助窮人,不一定要通過稅收,不等于不去幫助窮人。幫助中低收入者,這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可以通過公共服務可能更加有效。
最后簡單談下減稅問題。減稅應有一攬子計劃,比如說直接推出五萬億減稅計劃(分年實施)可能就比一年推1萬億或8000億的效果要好。一攬子減稅計劃在穩定市場上的作用更加,效果更好。減稅不僅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容,而且應該讓它制度化。減稅政策是短期的,但實際上,我們更需要的是長期減稅,這樣的目標只有靠稅制改革才能實現。這也就是說,應該通過法律手段,將減稅政策固定下來,形成稅負合理的稅收制度。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關鍵節點,短期內不太適合出臺任何增稅的政策和改革措施。這一點很重要,否則減稅政策效率就可能被抵銷。
加快建立財政制度,對應的是“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與過去常說的“財政是庶政之母”是相通的。財稅改革涉及面廣,就是財政制度內部的改革也非常多。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還有許多技術需要攻關。財稅改革在許多時候,并不能推動其他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有許多配套改革只能靠全面深化改革來推動。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還需要現代財政觀念的樹立。在許多時候,觀念的轉變可以讓財稅改革更快更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