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作家始終在一線記錄、見證時代的苦難與輝煌、曲折與勝利。40年來,作家始終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堅持關注現實與藝術創新相統一,在反映時代變遷、拓寬讀者視野的同時,也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收獲。
由文藝報社主辦的“回首40年,放歌新時代——文學發展系列研討會”于近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和見證當代文學發展的業內人士,就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創作的特點、經驗、啟示進行研討。大家認為,文藝工作者被新時代不斷前行的腳步鞭策著,要努力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來反映時代、回饋人民。
觀照現實:把握時代命題
“文學應該怎樣把握時代命題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現在很多人認為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文學的時代,一部作品可以洛陽紙貴,一部作品可以改變一個人或一批人的命運。”評論家潘凱雄說,從傷痕文學起步,到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再到先鋒文學,這是上世紀80年代小說創作的主流。前3種文學樣式多聚焦社會事件,后兩種則向內尋找精神滋養,由關注文學以外的東西變成關注文學自身。
改革開放以來,文學作品在創作題材、敘事話語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寶藏。以人為中心,展現人的基本面,是40年來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評論家施戰軍看到,從1985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小的個人現實和大的歷史敘事在文學創作中并行。作家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問世30多年來至今仍擁有廣泛的讀者,就是因為路遙不僅記錄了時代的熱點,更寫出了人生的困境與渴求。
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需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作品,比如全景式展現一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反映一個時代的發展趨勢、書寫一個時代人們觀念的變遷等,這不是說題材越大越好,關鍵是能不能做到小中見大。施戰軍指出:“部分作家在創作中存在一些誤區,比如作品一旦涉及歷史、現實題材,動輒就以百年、70年為時間跨度,把幾代人從頭順到尾。史詩性的追求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形成一種套路,但這種套路的生命力并沒有煥發出來,甚至有枯竭、重復的傾向,很多作品中人物之間的矛盾、各種勢力角力的設置都差不多,沒有新鮮的東西,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
塑造典型:立體呈現精神與生存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思潮迭起、現象紛繁,涌現出大批反映時代呼聲、展示社會生活多元畫卷的優秀現實主義作品。這些作品直面現實生活、反映社會問題、傳達人民心聲,講述中國故事與中國經驗,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這一方面有賴于作家以充分的自覺和自我意識來回應時代,另一方面有賴于改革開放的歷史語境,對作家和文學生態多樣性的尊重和維護。
文學是人學,對人的塑造是衡量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尺。評論家何言宏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創作中形成了一種價值理念,并以此來回應歷史,進而參與到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這種價值理念主要體現在對人的重視上,作家關注人、書寫人,特別是關心和書寫改革開放中人的生存狀況、命運變遷、人性受到的考驗、人際關系的調整和沖突等。作家對波瀾壯闊的時代進行真切生動的書寫,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如賈平凹在《浮躁》中塑造的金狗、阿城在《棋王》中塑造的王一生等。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有變也有不變的方面。不變的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寫作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評論家王泉根說,就兒童文學而言,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為兒童服務,為兒童精神層面的健康成長“系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兒童文學中涉及的很多問題都是隨時代發展變化而出現的,從整體上說,改革開放40年來,兒童文學經歷了從回歸文學到回歸兒童個性的過程,讓文學真正向兒童世界靠攏。
1981年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成立,1986年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設立等一系列事件,為兒童文學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評論家張之路看來,雖然后來商業元素進入到兒童文學出版領域,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但堅守藝術品質,為少年兒童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一直是兒童文學創作的主流。新世紀以來,大量兒童文學作者的涌現,更是為兒童文學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
接軌國際:在借鑒中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現實題材作品與現代派作品形成并立潮流。進入新世紀,雖然作家風格各異,但在創作中呈現出繼承傳統與關注現實、借鑒西方與表現自我相結合的特點。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相比過去有了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家逐漸被世界各國的讀者熟悉。評論家吳義勤表示:“改革開放讓文學回歸正常的發展狀態。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從隔絕、滯后、追趕的狀態向同步發展邁進。”
以尋根文學為標志,中國作家在拓展國際視野之后,馬上考慮如何呈現本土經驗的問題。沒有本土意識,國際視野就沒有意義;缺失世界眼光,本土自覺也不可能產生。評論家張清華說:“上世紀90年代,中國作家所講述的中國故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題材,而是具有中國美學、中國精神內涵的作品,比如王安憶的《長恨歌》等。這些具有傳統藝術品質和美學風尚的作品,可能是中國文學歷經百年之后成熟的標志。”
社會的日新月異為文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素材寶庫,作家應該創作彰顯中國氣派、中國經驗的中國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何實現?這是作家、評論家共同的責任,需要在實踐中用作品做出回答。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90年代市場因素進入文學領域,引發了新的分化:一方面是純文學經歷低迷又回到一個比較正常的位置;另一方面是網絡文學從誕生到壯大。新世紀以來網絡文學迅猛發展,展現出蓬勃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帶動了電視劇、動漫、游戲等衍生產品的發展。網絡文學還逐漸向歐美、東南亞等地區擴散,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網絡文學影響著如此廣大的讀者,作家應該擔負起社會責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