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作為國家文物局局長,您認為,通過哪些具體而實際的行動,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劉玉珠:讓文物“活起來”是一篇大文章,不僅僅是制作一些文物衍生產品,或者進行一些文物開發就完成任務了,遠不是這樣。
第一,在文物資源共享上要做好文章。中華民族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文物量大面廣,每一件文物都包含了很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把這些資源提供給社會,讓社會一起參與,這是需要我們認真做的。現在,各級的國有博物館已向社會公布了346萬件文物的信息,實際上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社會一起來了解并參與進來。
第二,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使文物的內涵、文物所蘊含的價值觀、文物所在時期的生產、生活信息,都被挖掘整理出來,需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
最近社會上比較關注的節目《國家寶藏》、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實際上是國家文物局和有關方面針對不同人群制作的節目。這兩個節目播出后,在今年春節期間,我們做了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和去年春節期間同期相比,參觀博物館的人數提高了13%,這說明媒體的力量還是很大的。
第三,要在政策引導和項目設計上讓文物“活起來”。政策是導向,市場是關鍵。要確定文物的文化、藝術和歷史價值,處理好利用和安全的關系,把死物變成有靈魂、有生命力的活物,需要創意、需要傳播,最終的檢驗者是市場。在文物的文化內容挖掘、故事和價值闡釋的準確性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
讓文物“活起來”,要向國際社會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我們要通過文物資源單位,特別是國有文物單位,發揮好文物的作用,讓它符合時代主流價值,能夠走向世界,讓世界通過文物資源了解古代的中國,了解現代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