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在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正式啟動。在“復興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書院何以‘以文化人’”名家講壇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先后發表演講。現摘其中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中國傳統文化中,刑法和禮法的關系耐人尋味。相對而言,刑法體現出強制性,禮法體現出自治性;刑法以武化人,禮法以文化人。法使人遵,禮使人化;法使人畏,禮使人親。
文化,要實現人的自覺自律。那么,文是什么?是紋路、紋理、紋飾。換言之,人要通過裝飾,才能成為文明人,才能變化自己的心性。所謂“化性起偽”,即是用禮義法度等去引導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趨向真善美。人與動物相區別,文明才不斷進步。人生于世,根據身份、角色不同,都有應當遵守的規矩,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等。
禮的教育,從自覺到自律。教育的意義如何體現?第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通過教育,讓每個人都能懂得做人的道理,對自己、對社會、對天地萬物,形成一種正確而全面的認知。第二,教育事關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化民成俗,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風俗習慣。
傳統書院的根本教育理念,正是禮學。德智體美勞,是人的幾種基本素質。傳統書院,把人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在培養人的自我認知,造就一批引領風氣的社會精英。至于專業技能,一般通過拜師學藝來獲取。清末新政時,傳統書院被廢止。改書院為學校后,教育理念、內容、方法等,發生了重大變化。
近代以降,雖然我們反復強調德育,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更注重技能的培養。創建于1939年的復性書院,則很好地延續了古代書院的傳統。馬一浮先生認為,復性書院宗旨在學道,而非為了謀食。因材施教,以及師生、同窗之間的互動問答、切磋討論,有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領域出現了兩個現象:一是對西方文化的認知超過了本土文化,二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比例不夠均衡。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對本土文化有更充分、更深入的了解;科學如果離開了人文的指引,就可能迷失方向。90年代以后,很多專科大學、理工大學,在意識到人才培養的短板后,開始積極引進和重建人文學科。
這些年,隨著國學熱、書院熱的興起,書院在全國遍地開花、形式多樣。但在熱鬧的背后,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希望今天的書院,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那就是成為現代教育的有益補充,讓二者相得益彰。另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與道密不可分。具體來說,便是以道來統帥藝,以藝來傳承道。遺憾的是,今天的藝術創作,更關注技法層面,而很少把藝術精神升華至道的層面。希望書院能夠道藝兼傳,讓受眾得以通過藝術,理解文化中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