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今天,宣傳思想工作的社會條件已大不一樣了,我們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
過去幾年,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如何把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地傳播出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當成IP來看待,圍繞這個IP推出了一系列理論宣傳產品。例如圖書、主題歌、漫畫、動畫片、舞臺劇、綜藝節目等。其中,《馬克思靠譜》是國內第一本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系統宣講的理論普及讀物,為大家描述了一位真實、彩色、依然“活著”的馬克思。2016年7月出版以來,該書發行量已逾20萬冊。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曾將該書列入五本熱銷圖書,進行文化現象解讀。主題歌《馬克思是個九零后》也頗受歡迎,被認為很走心,充滿創新意識。動漫《領風者》共7集,每集20分鐘,制作周期一年多,旨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目前正在過審。同名紙質漫畫,即將出版。同名舞臺劇,未來也將大面積演出。除此,還有相關表情包、小程序直播答題等,口碑良好。
要想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克服簡單灌輸、照搬照抄、慣性惰性等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傾向,避免將傳統文化標簽化、口號化、簡單化。
第二,遵循潛移默化、內容為王、深度轉化、鏈條傳播、統一運營的現代傳播規律,形成規模,注重效果。深度轉化,并非簡單的形式和語言的碎片。個人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樣重要。一件產品,如果大家不愿意買,就說明不夠深入人心。換言之,應當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尤其是調動民營文化的積極性。
第三,善于規劃,注重頂層設計,形成傳播合力。“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與創新性發展”傳播論壇,有學者、企業、媒體等的共同參與,是一次很好的嘗試。人才方面,須做到深度融合,包括傳統文化專家、文化創意人才、專業傳播人才等。這種融合,并非開會討論這么簡單,如果有可能,應當是大家同吃同住、切磋交流,一起摸爬滾打。例如動漫《領風者》,編劇、學者等聚在一起,經過了幾個月的扎實研討與合作,才把劇本創作出來。十年磨一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是思維方式創新。我們過去擅長的思維方式,是從上往下講、從大往小講。這種方式,傾向于灌輸,是兩個輿論場。但現在,老百姓的接受方式明顯不是這樣。他們更喜聞樂見的是故事視角。把“要你看”變成“我要看”,離不開有吸引力的好作品,還應該把簡單思維轉變成系統思維。系統思維,就是走結合式創新的路子,關鍵是人的結合、人的系統。整個傳播鏈條和運營設計,一定是完整的,力求多樣態呈現、多頻次傳播、多渠道發布、多平臺運營,避免零敲碎打。資源整合,方可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
其次,是講述方式創新。盡管道理深刻,但如果講不好,受眾可能不愿意聽。怎樣讓人愿意聽?我們要講生動的故事,故事要有人物、情節、細節和溫度。岳麓書院,是我心靈朝圣的地方。書院內堂,有一副對聯。“上聯: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下聯: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在小我建設的基礎上,努力酬君親恩、立民物命、傳圣賢道。如此一來,生命才有更大的價值,才可能成為斯文之人。這副對聯,能夠幫人擺脫悲觀失望的心境,獲得前行進步的精神動力。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央視《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反響熱烈。這啟發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僅要依靠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還要追求全方位、立體式的呈現,做到多平臺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