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這一重要論述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要求,要重視、研究、借鑒歷史,以史為鑒,從而豐富頭腦、開闊眼界、提高修養、增強本領。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歷史,不僅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同時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相較于其他文明,中華文明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形成了更為連貫完備的歷史記載;相較于其他民族,中華民族更為重視歷史,更善于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眼光看待事物、認識規律、解決問題。今天,我們的黨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使命光榮,目標迫近,當此之際,讀史學史,對提高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水平和素質本領,造就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讀史學史、以史為鑒,關鍵是要做到古為今用。從歷史中學習什么?不是單純為了掌握歷史知識而學習,而是要用今天的尺度去量一量,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學,哪些不能要。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學習歷史的目的也在于對今天有益、為今天所用,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了“儒法并用”“德刑相輔”,就要用到一方面加強思想教育、一方面加強法治和制度建設上來;學習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就要在干部工作中有所啟示:一方面,干部自身要甘于在基層一線“墩墩苗”,在艱苦條件中歷練自我,另一方面,干部選拔任用要樹立重視基層的導向,把基層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陣地,注重選拔長期在條件艱苦、情況復雜、工作困難地方努力工作的優秀干部。堅持古為今用,就要頭腦清醒,提高鑒別力,對那些帶有明顯歷史局限的,堅決予以摒棄。比如,古代官員上下級之間“君臣父子”關系,就是今天中國共產黨人反對的。從這份教訓中啟發思考,就要認識到黨內決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決不能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那一套,決不能搞門客、門宦、門附那一套。只有堅持古為今用,將歷史經驗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重視歷史經驗的現實轉化,才算真正掌握了歷史智慧。
堅持古為今用,還要善于推陳出新,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比如,《周禮》提出考察官吏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這六種能力前均加上一個“廉”字,意指為官者既要具備能力,又要廉潔,但廉是首要的。今天,我們黨的干部選用工作主張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德,不限于一個“廉”字,而是包括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方方面面,而且今天我們特別強調,干部在這些方面都要過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選人用人必須把好政治關,把是否忠誠于黨和人民,是否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是否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是否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作為衡量干部的第一標準。這就體現了對古代“六廉”吏治思想及治吏經驗的創新發展。
我們只有以史為鑒,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才能從歷史中獲得生動新鮮的教益,把歷史和當下連通起來,不斷開辟新的發展境界,創造新的發展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