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痹谏鐣髁x生態文明新時代,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需進一步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積極培育鄉村生態文化。
當前,廣大鄉村也面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垃圾圍村等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環境問題,雖然也進行了一定的治理,但依然存在短板。為避免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不僅需要引入技術幫扶、加強制度建設,更需要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從根本上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生態文化。
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培育鄉村生態文化,既可以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又可以發揮鄉村生態文化的資源價值,發展鄉村生態文化新業態,通過面向市場提供綠色農副產品、生態農業觀光體驗等生態產品,豐富農民群眾的增收渠道。
持續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培育鄉村生態文化,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是關鍵。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把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融入組織生活、融入群眾生活、融入學生課堂、融入村規民約。
一是融入組織生活。在村委會建立生態文明宣教室,定期組織黨員干部、群眾代表集中學習生態文明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同時,調動村民代表參與鄉村生態文化宣傳教育的積極性,發揮“村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村民”的群眾基礎優勢,為探索符合村莊發展實際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模式積極建言獻策。
二是融入群眾生活。通過將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與“送文化下鄉”“鄉村大舞臺”等活動相結合,搭建多元融合的文化服務平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寓教于樂中幫助農民群眾增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與了解,從而營造“家家參與、戶戶關心、人人受益”的鄉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良好氛圍。
三是融入學生課堂。充分利用鄉村學校的平臺優勢,在課余時間舉辦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循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等主題鮮明的專題講座以及科普教育活動,發揮“小手拉大手”的帶動作用,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鄉村生態文明理念。
四是融入村規民約。村規民約不僅是約束規范村民行為的規章制度,而且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培育鄉村生態文化的有效載體。例如,浙江安吉余村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村規民約,提出了“低碳行、循環用、保青山、護綠水、分垃圾、全納管、重環保、嚴治污、禁農藥、減施肥、控焚燒、禁燃放、停獵捕、圈養物”等具體規范,言簡意賅,易于傳播。
以鄉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為“抓手”,積極培育引領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生態文化體系,提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能力與水平,才能早日建成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宜居宜業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