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作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千年瓷都景德鎮,堅持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指導,確立“復興千年古鎮、重塑世界瓷都、保護生態家園、建設旅游名城,打造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的發展定位,致力陶瓷文化堅守與開新的互促共進,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煥發歷史文化名城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著眼發展,認識堅守與開新的辯證關系
歷史會演進、文化會發展。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歷史文化的富集承載者,一定會在堅守與開新的過程中生長演變、發展進步。文化的堅守與開新是文化發展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古人的歷史之于今人可謂之傳統,今人的文化之于后人亦可謂之傳統。景德鎮近兩千年的制瓷歷史,創造了我國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四大傳統名瓷,享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瓷質美譽,通過古代“絲綢之路”揚名世界,成為世界優秀陶瓷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景德鎮的古陶瓷、古陶瓷遺址和精湛的傳統手工制瓷技藝,深刻反映中華陶瓷文化的精髓要義,是中華陶瓷文明的重要象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景德鎮要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的文化發展,必須以陶瓷文化的堅守為開新提供基礎,以陶瓷文化的開新為堅守注入生機。一方面,堅定文化自信,珍視歷史文明積淀的陶瓷文化寶藏,用主人翁的開放胸懷和自信姿態主動傳承優秀傳統陶瓷文化,提升其吸引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堅決承古納今,客觀認識傳統陶瓷文化的優秀內涵和落后于時代的因素,推進裂變與更新,增強其生命力和軟實力。景德鎮將這兩方面密切融合,貫穿于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全過程,展示“堅守”的樸拙,顯露“開新”的鋒芒,堅守而不固守、守成而不守舊,既彰顯傳統陶瓷文化魅力,又跟進現代化的發展潮流。
遵循原則,把握堅守與開新的工作重點
嚴格遵循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永續性等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基本原則,堅守“古鎮瓷都、陶風瓷韻”的歷史文化價值,探索開新“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的未來發展空間和領域。堅守千年窯址。按照世界申遺體系要求,將明清御窯廠遺址保護列為全市“一號工程”,對全城150多處窯址、“十大瓷廠”老廠房等實施系統性保護。堅守千年技藝。制作18集《匠心冶陶》手工制瓷技藝紀錄片。建成22家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推動陶瓷教育與陶瓷企業相聯合,實現手工制瓷技藝的活態傳承由“一傳一”變成“一傳多”。堅守千年匠心。建立工匠創業和獎勵基金,讓“工匠光榮”變成“風向標”,涌現4400多位陶瓷技能人才,讓“鍥而不舍、追求極致”的瓷魂匠心延續光大。同時,在“陶瓷+創意”上開新。建設中央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研究院和3D陶瓷打印體驗館,完善手工制作—工業設計—陶瓷藝術“三位一體”現代服務業文化綜合體。在“陶瓷+聚集區”上開新。打造新都陶瓷園、三寶瓷谷等二十多個藝術集聚區,使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在聚集效應下成為業界最具活力的新業態。在“陶瓷+互聯網”上開新。陶瓷文化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網商指數列江西省首位,連續4年入選全國“電商百佳城市”。在“陶瓷+私人定制”上開新。完善定制服務,各有專長的企業、人才組成新的生產體系,使私人定制成為陶瓷手工藝生產的新方式。在“陶瓷+旅游”上開新。依托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國際友好城市旅游聯盟等平臺,舉辦博覽會、游學培訓等活動,形成“省內融合、區域合作、國際對接”的大旅游格局。
注重策略,力行堅守與開新的有效方法
一是推進三態合一。根據陶瓷歷史文化的形態、文態、業態科學規劃,對老窯址、老里弄、老廠房協調轉化,讓文態、形態承載文化遺產的精神靈魂和整體景觀顯現,讓業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遺產情韻植入現代生活的消費內容。作為老瓷廠改造的國際陶瓷文化產業園陶溪川,是“三態合一”的典型,在留住城市風貌、記憶的同時,又與當代生活場景、商業空間緊密相通,完整實現“三態”有機融合。二是全力雙創雙修。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作為主抓手,實行全域化規劃、景區化建設、精細化管理,以彰顯文化底蘊推動文明城市創建、以踐行綠色理念修復城市生態、以整治城鄉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家園,使景德鎮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共同升華既“厚重”又“靈動”的城市品質。三是強化戰略支撐。國務院批復景德鎮“創建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戰略規劃,著力打造“四地兩中心”。即: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基地、國家陶瓷產業創新發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國際陶瓷博覽交易中心、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在戰略規劃的巨大引擎推動下,到2030年景德鎮將是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名片、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平臺、傳遞中國聲音的重要窗口,成為世界陶瓷文化的重要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