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題中之義、精準脫貧攻堅的動力源泉、創新基層治理的有效途徑、社會平安穩定的重要基石、地方綜合實力的組成部分,抓鄉風文明建設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以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實現更大程度上的突破,必須要在以下六個方面集中發力。
必須進一步牢固樹立“民本”理念。鄉風文明建設,既要教化群眾,又要造福群眾,更要依靠群眾。這就決定了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著力讓群眾在鄉風文明建設中擁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樣才能提高群眾弘揚文明新風、推動鄉村振興的知曉率、參與率。
必須進一步夯實基層戰斗堡壘。黨風政風連著民風鄉風。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更是一個地方民風、鄉風的“風向標”。只有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切實夯實黨建底板,著力推動組織振興,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黨組織書記頭雁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彰顯基層黨組織在自治、法治、德治中的核心引領作用,才能形成黨風政風與家風民風鄉風“五風”互促共進的良好局面。
必須進一步優化鄉村文化供給。文化是文明的支撐,也是文明傳承的內核。因此,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將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的基礎性、根本性工程,特別是要針對當前群眾對文化需求的多樣化、多元化、復雜化特點,突出陣地完善、方式創新等重點問題,深入推進文化供給側改革,讓文化服務、文化產品更好滿足群眾精神需求,更加精準融入群眾心靈深處,才能更好地做到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引導群眾在實踐中養成文明新風。
必須進一步深入實施“三鄉工程”。無論是“富腦袋”,還是“富口袋”,人都是決定性因素。當前農村青壯年外出人口多、“三留守”人口多,“根正苗紅”的領頭人越來越少,甚至有的村連“兩委”班子成員、書記、主任都只能是“矮子里拔將軍”。針對這一現實,必須把人才振興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工程,特別是要大力引導在外成功人士、優秀青年返鄉創業,積極培育各個領域的“新鄉賢”,讓更多的人在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中發揮帶頭帶動作用。
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產業發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堅實的經濟基礎是鄉村振興的必要前提,產業振興更是位居“五個振興”之首。要以脫貧攻堅為契機,以產業扶貧為重點,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綜合改革,積極引導群眾自力更生強產業,不斷做強農村發展主板,拓寬增收致富渠道,為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必須進一步健全工作體制機制。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長期工程,必須要從體制機制入手,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常態化、制度化。從主體上講,要聚焦“三治融合”,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立體化社會治理體系,特別是理事會、監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和運轉機制,更好發揮群眾自治作用;從事務上講,要聚焦“全面全域”,進一步拓展深化村民自治的邊界和范圍,建立起涵蓋基本村務治理、基礎設施管護、基礎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的一整套自主管理機制;從時限上講,要聚焦“常”“長”二字,既著眼于當前的突出問題,又立足于長遠的文明傳承,經常抓整治,長期抓涵養,日積月累,久久為功。
總之,鄉風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思想指揮行動”的先決性作用,是探索基層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積極尋找符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