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作為特殊的觀念形態,審美從來就和所處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如果以巨大的歷史時空標尺去丈量,我們會發現人類在走過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過程中,人們的審美形態也走過了古典、現代和后現代。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大致可以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相對應,而后現代,只是對現代主義反思、反省、反抗的名詞代稱,并非是正面的概念界定。我們正處于信息社會狂飆突進之時,這場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生產勞動、政治經濟、文化價值顛覆性重構,必然對人們精神生活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必然在審美領域留下愈來愈明顯的時代印記。
一、藝術終結之問再起
在人類歷史終結論之前,人類藝術終結論早已討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一再聽到西方關于“藝術的死亡”和“藝術史的終結”的驚呼。這些令人不安的結論不僅是先鋒藝術家的經驗之談,還是一些學者的思辨性結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觀只是將藝術看做人類精神進程中的一個短暫的階段,藝術的發展從象征型到古典型,再到浪漫型,并最終向純精神狀態演化,于是,藝術的死亡和藝術史的終結就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邏輯。正是根據種種歷史決定論和藝術進化論的影響,西方藝術家開辟了觀念和形式不斷求新的現代藝術之路。法國藝術家杜尚的《泉》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一件陶瓷小便器具被放在了博物館,平常甚至有點低下的作品形式在高雅殿堂中聚焦,在注意力中呈現,出現了美學的意義,這時藝術完全是主觀表達。這時候的美沒有絕對標準,完全依賴受眾的體驗,你感覺它是藝術那就是藝術。這時候的審美形態顯而易見與以往大相徑庭,無怪乎藝術終結之論燃起。
20世紀那場藝術終結的討論,只是人們對藝術的一個歷史形態變化發展為另一個歷史形態,原有的藝術理論框架已經不能解釋的困惑和不安。藝術并沒有死亡,但確實到了時代場域轉移,理論范式轉換的時代,必須用一種更加包容更加廣博更加高明的理論去闡釋藝術實踐。如同人們對宇宙的描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無法描述宇宙的新發現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作為更加高明的理論出現了。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科技飛速發展,藝術終結論這個話題將會又一次被點燃。信息技術定義了人類新的生活樣式,人工智能代替了人的勞動,社會中大部分的職業都被無意識的機器所取代,而且比有意識的人類做得更好。大部分的人們變成了無用階級,他們的生活只有消費沒有生產,只有享受沒有創造,只有消遣沒有奮斗,他們沒有去征服的力量,也沒有被征服的價值,聽起來他們的世界只有藝術,只有審美。他們的血肉肌體逐漸被機器零件(關節、骨骼、血液、皮膚、眼睛、耳朵、嘴巴)所取代,也許只剩下大腦——意識的承載體,這時的人類甚至不是人應有的形象——一個腦袋兩只手兩條腿,最后演化、簡約為意識團。無用階級并非是遙遠的想象,在廣東深圳龍華新區,有一群被網友們尊稱為“三和大神”的年輕人。他們游走于三和人才市場的邊緣,手提藍白“大水”、吃著5元錢“掛逼面”、夾著“紅雙喜”散煙,以各種姿勢“癱”在大街上。他們“打一天工,玩三天”,極力降低物質欲望,電腦游戲才是他們的生活,電腦里的主人公才是真實的自己。
在無用階級世界里,主客體界限模糊起來。作為主體的人的物質形態在消解,肌體被替換為機器零件,物理活動被最大限度降低,物質欲望極大減退,現實社會關系已經忘棄。作為客體的現實世界被虛擬世界替代,人造的、虛假的、象征的世界,預設下的場景、情節、故事和結局,一切都是臺本。主客體關系粗略單調蒼白——誘導式的心理樣態,重復性的行為模式,只有低層生物欲望的簡單滿足,無法具有真正的學習、掌握和進步,無法從中尋找規律、挖掘意義、實現價值。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真正差別,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本質關系——實踐性被徹底抽離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保R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創造了人的思想觀念,其中包括創造了美。虛擬生活不是勞動實踐,自然無法創造美,這個時候,我們會猛然發現——美的源頭枯竭了。
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創作是人們對藝術終結再一次擔心。無論是詩歌、繪畫、作曲等古典藝術創作,還是動漫、電影、視頻等現代藝術樣式,或是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生活藝術、抽象藝術等后現代藝術形態,人工智能已大舉入侵,大有取而代之之勢。人工智能通過算法“制造”出藝術,其基本生成方法為復制、克隆、剪接,并非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沒有生命和靈性注入,缺乏真情實感侵染,是無法真正打動人的。模擬巴赫的音樂、倫勃朗的肖像畫、微軟“小冰”的詩歌,不論有多么惟妙惟肖,也只是在與人類藝術比較中確定它們的藝術水準,在復制中獲得打動人的神奇奧妙。從來沒有人工智能藝術超過人類藝術家創造的藝術,因為究根結底,它只是模仿,再高明的模仿也是模仿。它永遠從屬于人類創造,一旦人類創造的火光熄滅,人工智能的制造就沒有了燃料,最終也會湮滅。如果讓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創作,讓算法藝術家代替人類藝術家,藝術終結在信息時代就真的來臨了。
虛擬生活脫離實踐,消滅了美的本質規定性,無用階級的出現,消滅了審美主體,人工智能藝術的出現消滅了審美客體,信息社會的藝術終結絕非危言聳聽。這場藝術終結論與上一次不同的是,它并非只是審美領域的獨立事件,它實質是人類發展整體性危機的一個局部??萍及l展的不確定性猶如脫韁野馬,在人類發展新的哲學去認識和把握科技的同時,也需要發展新的美學和藝術理論去認識和把握藝術發展。
二、時空折疊下的美學之殤
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物理時空距離影響人們心理效應,審美情感也會改變,用以表達審美情感的審美范疇會發生改變,其中一些會逐漸消亡。長達數千年的農業文明時代,生活節奏緩慢,社會結構穩定,社會發展近乎停滯。這種社會形態產生了普遍的思想情感——“思念”與“離愁”,當這種心理效應脫離于具體生活情境,沉淀塑造為人的心理結構的時候,就上升為可以人們交互溝通的審美情感。
思念和離愁是中國古詩詞的重要題材,幾乎所有的詩人都寫過關于思念離愁的詩,留下許多千古名篇。比如關于思念的詩,“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新添聲楊柳枝詞》),“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風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關于離愁的詩,“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張鳴善《普天樂·詠世》),“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賀鑄《行路難·縛虎手》),“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古代交通不便,人與人相見不易,每一次相遇和重逢都要跋山涉水,克服地理空間的限制,因此是那么難得與珍貴。相遇和重逢之后的分離經年累月,在時間的煎熬和發酵中,相思與離愁與日俱增,當這種情感作為文藝主題時,包含著哀傷、幽怨、愁苦、惆悵的一種復雜的美學意像就營造出來了。從人類社會學角度看,思念和離愁是一種人際間的情感聯系,可以提供給個體價值的外在確定,因而是閃爍人性光輝的美好典范。
在當今信息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普及,人們相互間的物理聯系發生了劇變,從固定有限的連接到移動即時的連接,從單點垂直的連接到多點普遍的連接,所謂萬物互聯,即時互通。在時空折疊條件下,通過即時通訊工具人們可以隨時與想聯系的人聯系,或語言文字,或電話視頻,在這種交往模式下,思念、離愁無法產生。在時代更迭的交匯期,人們對已有作品中“思念”和“離愁”的美學意象還能夠理解和鑒賞,但已不會把它當做文藝表達的主要題材,這是信息時代文藝發展的重要變化。隨著信息時代的深入,年輕一代成長,他們可能會不能理解思念和離愁,就會喪失對過去作品的感受力和欣賞力,這時候審美的代際躍遷真正完成。
時空折疊的審美影響還出現在建筑美學上。在歐洲中世紀,教堂是時間和空間的杰作。大多教堂的建造往往需要花費幾百年的時間,并且在空間上極力擴展,盡可能創造巨大的體積(拜占庭式)和高度(哥特式)。意大利圣彼得教堂1450年開始興建,1626年底完成,長約兩百米,最寬處有一百三十余米,從地面到穹窿大圓屋頂頂尖十字架的高度達137米,教堂之大,可同時容納5萬余人。意大利米蘭大教堂,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后完成,歷經四百多年,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西班牙巴塞羅那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直至73歲(1926年)去世時,教堂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教堂至今仍未完工??梢哉f,人們通過巨大的時間付出,耗費難以想象的物質和精神成本,表達了毫無保留的犧牲,又通過教堂巨大空間突顯人的渺小、對未知恐懼,激發、構建人們的虔誠、莊嚴、靜穆的宗教情感,也產生崇高、偉大、圣潔等審美意象。
在工程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以三天一層的速度建造摩天大樓,幾年間即可拔地而起、落成啟用,高速電梯可以幾分鐘內把你送達幾百米的樓頂,時間過程和空間過程均被大大縮減,時空壓縮折疊消解了原來美學的物理基礎。在這些建筑里,人們已經沒有時空造成的心理變化,美學意境很難被營造出來。
時空折疊最大的變化是喪失了過程。缺乏釀造過程,就沒有綿柔悠長的美酒。缺乏儀式過程,就沒有莊重典雅的婚禮。缺乏奮斗過程,就沒有充盈完滿的事業。木心的現代詩《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因為有過程,所以從前慢,這首詩成為時代美學變遷的最佳注腳。
由于時空折疊,過程消亡,一些傳統美學范疇,譬如中國的雋永、含蓄、蘊藉、朦朧、精微,日本的侘寂、幽玄、物哀,西方的崇高、優美、象征等等,都可能越來越難被新生代所理解和感受,逐漸退避為非主流美學意象,人類文明存續千年的審美情感也許要面臨消亡,這就是我們的時代美學之殤。
三、過度感官刺激下的審美偏狹
觀照階段是審美活動的主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審美感知、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共同完成美妙的審美體驗。這其中,審美感知產生感性愉快和直覺美感,是審美聯想和想象的前提和基礎,是藝術感受的第一印象,因而成為影響創作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時代,藝術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迅捷,每天產生的文藝作品鋪天蓋地、排山倒海,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藝術產品的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逆轉,原來精神文化產品更多時候為稀缺資源,現在更多時候是賣方市場。為了能夠迅速獲得好評、贏得市場,審美感知的評價比以往顯得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創造非凡的藝術感知去贏得受眾,成為藝術生產者的首要選擇。
加大感官刺激,提高受眾對作品的注意力,是創作者的最先策略。無論是影視藝術、舞臺藝術、廣場藝術、網絡藝術等,大制作、大投入、大場面比比皆是,普遍流行布景炫目恢弘,道具精雕細刻,營造聲光電狂轟濫炸、特效特技無處不在的視覺奇觀。特別是信息技術幫助下,動捕、渲染、摳圖,3D、4D、5D的升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運用等等,把作品感知做到了無以復加的頂峰。更有甚者,一些從業者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掌握你的審美感知偏好,精準投放藝術作品,完全包裹你的生活空間,形成無形的藝術“繭房”,使你一次又一次重復你的審美感知。
然而,審美體驗并不止是感知體驗,它是感知、聯想、想象相統一的整體體驗。再強烈的感官刺激,沒有引起情感共鳴,沒有引發意義延伸,也不是成功的審美體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推崇雅致、高古、樸拙等審美體驗,西方美學思想推崇的典雅、圣潔、樸素等審美體驗,都不需強刺激,反而以為艷俗不堪而加以鄙夷。為了招徠受眾的感官刺激策略,反而傷害了藝術創作本身,這是藝術與市場自身固有的悖論。
從審美心理學看,完整的審美過程既是一個美妙的生命體驗,也是一個必要時間消耗過程。比如一場劇場演出,需要進行審美準備——靜心、專注,跟隨劇情的敘述、鋪墊、沖突、糾纏、高潮、結尾,有時要忍受一定的平淡無奇,要知道這是襯托和營造奇崛瑰麗的必要條件。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懶得去劇場,寧愿在家里捧著手機玩著即時就樂的游戲,即使一些人到了劇場,也是三心二意,時不時打開手機,不能完全投入演出中去,無法獲得高水平的審美體驗。一場精彩的演出或許讓你涕淚橫流、心旌搖曳,沉湎在巨大的感動中,久久不能忘懷,成為你精神世界的重要建構。而短暫的手機作品只能給予即時的快感,也許就在放下手機那一秒就喪失了,只在幫助你度過這點無聊的零碎時間。
感官刺激策略延伸還會導致惡劣的社會效應。曾有業內產品經理有言,“好”產品要滿足七宗罪:淫欲、懶惰、貪婪、饕餮、傲慢、暴怒和妒忌。他們瞄準人類的動物性感官癢點,迎合低級趣味,制造作品賣點,不斷施以引誘挑逗,使之欲罷不能,增強消費黏合效應,完成謀利之目的。在一些小劇場相聲演出中,把幽默變成惡搞,把喜劇變成鬧劇,把娛樂變成“愚樂”,尤以倫理抓哏為最常見的低俗“愚樂”手段,幾乎每一段相聲都包含“誰是誰爸爸,誰是誰孫子,誰媳婦跟人跑了”之類的倫理哏。網絡直播中迎合感官刺激的現象比較普遍,主播的收入取決于打賞和虛擬禮物,為提升流量選擇色情、暴力、惡心、窺私等內容進行直播,致使“黃鱔門”“跳樓播”等事件頻出。在電子競技中,感官刺激直接作用受眾的打斗、通關、升級的生理需求,雖然手段并不高明,許多未成年人已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知名網絡游戲《王者榮耀》累計注冊用戶超過2億,其日活躍用戶達5000萬。因其風靡程度,尤其對未成年人的吸引,一度被戲稱為“亡者農藥”。
過度的感官刺激,封堵了審美入口,遮蔽了審美體驗的開闊與無限。它表面上琳瑯滿目、活色生香,實質上浮皮潦草、淺薄粗陋,缺乏情感世界的沉浸和沐浴,缺乏價值世界的清晰和確認,就無法給人們帶來深沉而持久的享受,帶來博大而通達的境界,就無法引領一個光明而堅定的生活。人類文明積累了豐富的審美范疇,構建了充盈的精神世界,在當代卻面臨消隱和退卻。當我們越來越不能理解和欣賞高雅藝術,當我們的藝術家越來越不能創作高雅的藝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審美偏狹,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四、信息時代審美形態的重構與突破
只有永恒的審美理想,沒有永恒的審美形態。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審美從來都是人類勞動實踐的產物,具體歷史條件的社會存在決定了這個歷史條件的社會意識,當然也決定了這個歷史條件下的審美形態。從西方美學史看,無論是古希臘古典主義的比例和諧之美,到中世紀宗教統治下的神圣丑陋之美,到18世紀發端新古典主義理性崇高之美,以及人文主義濫觴之后浪漫主義自我表現之美,到了近代化現代化時大工業時代的機器摩登之美,隨后對現代化反思的后現代荒誕祛魅之美,審美形態的每一次變化,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反映,也是自身的重構和突破。
人類已經跨入信息時代。在新的時代,人們必然會在信息傳播劃時代躍遷下,找到審美的新的載體、新的渠道、新的方式。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主動放棄或被動失去舊的審美形態——包括藝術樣式、傳播渠道、消費方式以至于審美范疇、美學觀念。
信息時代的審美形態有兩個動向已現端倪。族群式審美是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依托移動互聯網發展起來應用程序,是音樂、舞蹈、攝影、繪畫等傳統藝術樣式在新媒介中的場域遷移。其中短視頻應用是族群式審美的典型代表。
短視頻應用本質上是依托互聯網平臺、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內容呈現的一種社交媒介。針對社會生活高節奏碎片化的特點,向用戶提供以短則十數秒、長則幾分鐘的視頻空間,創作音樂舞蹈作品,同時提供點贊、彈幕、留言、私信等互動服務。通過現成的視頻模板和背景音樂,用戶能夠以很低的門檻參與到視頻創作和互動過程中,形成了“好看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熱門的歌曲大家一起唱、流行的舞蹈人人都可以跳”的網絡社交新局面。點贊、評論、轉發、私信、創作和直播是短視頻的基礎功能,為用戶提供了多元的互動渠道,建構了虛擬空間的審美生態。
短視頻應用營造了一個個族群空間。用戶通過線上互動,發現共同的審美旨趣,“聚居”在同一個藝術主題空間,共同組成一個審美族群,展開創作、推介、鑒賞、評論,收獲點贊、留言、轉發,滿足了審美需求,同時也滿足了社交需求。發育完全的族群,有核心(群主),有規則,有綱領,有計劃,有活動,是微型的網上審美社區。族群審美通過提升審美組織化程度,促進藝術交流,發掘作品內蘊,提升審美水平,推動了藝術鑒賞的專業化、大眾化發展。因為審美旨趣差異,族群式審美強化自身審美偏好,具有一定的審美排他性,不同族群之間有時會界限分明、壁壘森嚴,甚至會有對立意識和行動。
在壓力大、節奏快的當代社會,用戶使用短視頻提高社交效率和降低社交成本,用更少的時間和精力在族群中交換到更多的情感能量和符號資本。基于虛擬空間的族群式審美是普羅大眾的藝術狂歡,審美體驗仍然無法比肩傳統審美形態,但它適應了當代社會生活特點,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實現個體與群體的意義鏈接和價值確認,從而使它作為新的審美形態得以確立。
短視頻應用發展迅速,族群式審美方興未艾。2018年1月“抖音”短視頻月活躍用戶規模約為7600萬人,而同年2月僅一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1.2億人,用戶日均應用使用次數超過20次。數以億計的用戶中,他們年齡不一,有著不同的身份和職業,甚至不同的國籍。其中既有明星大腕,也有草根百姓;既有教師、醫生,也有播音主持、民航機長等等,他們用鏡頭記錄自己的生活,而觀眾也可以通過視頻與平時難以接觸到的人群進行互動。除了抖音外,微信、微博、QQ、快手等層出不窮的應用,騰訊、愛奇藝、搜狐等社會網站等等都成為新的藝術空間,成為互聯網+文藝的生動實踐,藝術從現實空間轉場到網絡空間已經實現,成為當代審美形態的重要表現。
信息時代的審美形態另一個動向就是交互式審美。與傳統審美形態不同,交互式審美沒有固定的審美對象——作品,沒有固定的審美主客體關系,創作者即是鑒賞者,鑒賞者即是創作者,創作鑒賞交互作用,相互成就。
網絡文學的交互性特征尤為突出,文學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由二元對立轉變為相互融合,且兩者之間可以自由地進行身份互換。網絡文學提供了開放的、活的文本,向讀者提供不同結局選擇或者沒有結局選擇的超文本。在網絡文學超文本中,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在消減,創作本身比作品更重要。讀者通過轉變身份介入創作,揮發主體精神,在文學世界里開掘自己的第二人生,文學藝術演變為行為藝術。
VR電影采用的仿真技術、計算機圖形學以及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仿真呈現360°空間環境的同時,實現多感官實時交互的能力。VR技術創造高沉浸的情感體驗,這與電影造夢的藝術理想相契合。但VR技術的實時交互功能與電影的敘事本質特征的融合至今還在探索,無論是發散的敘事空間,還是放大的敘事時間,或者是錯亂的敘事身份,都成為可以接受的電影語言的障礙。當前VR電影與電子競技愈來愈相像。事實上,輕敘事重游戲的電子競技是體育運動的一種,早就被納入藝術范疇,具有自身的美學品格。
如果說族群式審美是在審美主體之間的交互關系中尋求美學坐標的話,那么交互式審美是審美主體自我發展建構中確立美學價值。前者是空間關系,后者是時間關系,族群式審美和交互式審美成為新的美學形態的時空延展。
信息時代的審美形態與我們傳統審美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如同20世紀時,出現行為藝術、觀念藝術、抽象藝術時,人們會問:這是藝術嗎?審美發展到今天,審美范疇的不斷擴大,審美形態的不斷延展,人們也會問:這還是美嗎?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自我確認,是在勞動實踐中產生,也是在勞動實踐中確立,實質是通過感性方式表達人類的正向價值。因而,我們有理由對審美的未來更自信、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