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現在能聽到的最早聲音記錄,是1904年錄制的孫菊仙的京劇唱腔,至今已有111年的時間了。但是,還有很多大師級藝術家的寶貴有聲資料,因為無法修復和再生,已經再也聽不到了。”全國政協委員周秉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應重視有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搶救工作。“再不重視,這些極具歷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藝術欣賞價值、資料價值的瑰寶就會銷蝕殆盡。”
周秉建委員介紹說,自從愛迪生發明留聲機,人類的歷史就進入了有聲時代。但是受不同歷史時期與諸多因素的影響,有聲文獻資料損毀情況嚴重:大量的膠木唱片、鋼絲錄音帶、開盤磁帶等被舍棄和破壞。“除了國家公共館藏機構、藝術院校和唱片工作資料庫里保存的部分有聲文獻資料之外,民間也收藏了大量可貴的有聲文獻資料,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已是曠世孤品,但是卻沒有人去收集整理。” 周秉建委員說,近年來,很多國家紛紛開始重視有聲文化遺產的保護,隨著數字化保存和應用技術的開展,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檔案館、音像資料館等機構,廣泛開展對歷史音頻資料的物理清洗、信號采集、信息編目、音頻修復等一些數字化工作的探索研究,但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還很落后。
周秉建委員提到,近年來,部分機構已經逐步開始對各自收藏的有聲文獻資料進行整理修復,但是這些項目大多還停留在對聲音資料和檔案整理的修復上,沒有提升到文物收藏價值和數字化應用的層面,且因各自隸屬關系不同,還存在政策有別,信息不互通,技術各異等情況。
為此,周秉建委員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對有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予以重視,投入專項資金,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到有聲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中。同時,加強國際間的交流互動,了解國際上對有聲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與策略,使這項事業得以規范、標準、精細、嚴謹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