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在公布的19項重點任務中,有多項涉及文化方面,如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和魅力;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等。其中,在第13項中明確,鼓勵城市建筑設計傳承創新,彰顯中國建筑文化特色。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用視覺音符奏響著文化與時代交融的樂章。它也是一面文化之鏡,在上百年甚至數千年的城市發展史中,勾勒出世代生活于此的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標注出特色鮮明的地域文明。
不可否認的是,在通向現代化、國際化的道路上,許多急于追趕發展的城市下意識地把現代化視為西方化,把西方式的建筑空間設計當成主流語匯,傳統文化特色及地域文化空間在建筑、城市設計及規劃上的空間被不斷壓縮,于是不少人有了這樣的感覺,中國的城市建筑越來越缺乏特色,越是大城市趨同化越嚴重。對此,千城一面的“城市病”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也迫切需要在建筑設計領域樹立文化自信,讓現代化的城市建筑既能滿足人們當代審美及實用之需,又能彰顯文化傳承,以更為和諧和優美的方式融入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中。
彰顯中國建筑的文化特色,不僅僅是少數建筑設計師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它建立于整個社會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上,秉承于對文脈延續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對文化發展的自信。法國史學家兼文藝理論家丹納在其所著的《藝術哲學》中說過:“群眾的思想和社會風氣的壓力給藝術家定下了一條發展的路,不是壓制藝術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轍。”
建筑雖帶有設計者濃厚的個人風采,但脫離不開整個社會的選擇。回看我國古代的城市,建筑特色非常鮮明,除了古代禮制對不同建筑的等級劃分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貫穿于城市建設的諸多方面,如方正、對稱的城市和院落建筑設計與儒家中庸之道、“不重不威”的思想相一致,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的設計與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相匹配。此外,建筑的方位、布局和裝飾等無不與人們所秉承的文化觀念相統一,這構成了城市建筑的特色。
建筑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曾就“特色”做過精彩的詮釋:“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歷史的構成,特色是文化的積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結,特色是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可見,要突出城市建筑的文化特色,必須建立在整個社會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文化自信的堅定之上。而構筑在個別設計師奇思妙想基礎上的設計或照搬國外流行設計,因不接傳統文化及區域文化的“地氣”,只有光怪陸離之感,而缺乏真正的特色。
文化需要交流互鑒,建筑文化也不例外。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們需要對中西建筑文化進行全面深入的比較和思考,立足自我、互補共生、轉換提升,但絕不是以洋為尊,迷失自我。對于城市建筑特色的打造,需要不斷挖掘和彰顯精彩獨特、內外兼具的文化特質與魅力,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把城市的當代文化特質和精神詮釋而出,因為只有一座城市的文化永葆活力,建筑的設計方能實現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相互激勵發展,讓城市建筑既五光十色又極具特色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