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就發展街巷文化作出部署,要求“保護1000余條現存胡同及胡同名稱。實施胡同微空間改善計劃,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發展街巷文化?!?/span>
胡同是北京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發展街巷文化,通過挖掘有文化底蘊、有活力的歷史空間,讓胡同文化活起來,重新煥發生機,超越了對街巷胡同本身的靜態保留,保持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生活延續性,使北京的城市記憶得以留存,歷史文脈得以傳承。
街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是百姓生活與工作的聚集地,這里有市民最直接的存在感、獲得感和自豪感。通過建設胡同文化博物館、民俗傳習館等公共文化空間,發展街巷文化,以此為抓手推進社區建設,為胡同居民提供了增進感情、涵養文化的空間和載體。
具體來說,推動北京街巷文化建設,可以以四個“一一”為抓手。
一個四合院都不拆、一條胡同都不拓寬。北京新版總規明確提出“老城內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今后在老城更新中應作為剛性約束嚴格落實,不得以任何理由拆除或變相拆除四合院、拓寬胡同。史家胡同歷時700年,正是由于大量保存了規制完好的四合院群落,才得以在當下依然散發著歷史文化氣息;米糧庫胡同自新中國成立至今,其總體建筑格局并無大的改變,所以今天在米糧庫胡同行走仍能盡情感受北京胡同的魅力。不拆四合院、不拓寬胡同是為了更好地把這些名人故居的歷史陸陸續續地挖掘出來,把這些發掘出來后,才能把城市的整個人文底蘊更深地挖掘出來。
一個老建筑講一個故事。發展街巷文化,不僅要保護好胡同的老房子,還要講好它們的故事,向人們展示城市是如何發展的、文化是怎么沉淀下來的。各級政府要動員社會組織、科研院所等機構挖掘全市各級各類老建筑的歷史,并給每個建筑都掛牌、設置二維碼,市民、游客逛到這些建筑時,只要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了解更多與這座建筑有關的故事,讓每一個建筑都可閱讀。
一個胡同出一本書。研究北京歷史的專家們認為,北京的每條胡同都可以寫一部書,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堪稱一部地方志、文化史。每個胡同出一本書或拍一部紀錄片和影視作品,將文藝創作的視角投向胡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有價值的文化選擇。北京的胡同融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于一身,風云際會、特色鮮明。北京應鼓勵各區政府及街道辦事處以及出版社、電視臺等企事業單位,挖掘胡同文化,出版、拍攝更多的胡同往事精品。
一個文化精華區建一個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是北京市第一家胡同博物館,是反映史家胡同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從長遠看,每個胡同都可以像史家胡同一樣建一個博物館。建議每個文化精華區建一個博物館,集中展示這些區域的歷史沿革、歷史文化、歷史建筑、歷史人物。抓住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契機,利用騰退的空間建文化精華區博物館,彌補胡同高品質旅游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一到旅游旺季,什剎海、南鑼鼓巷等地就游人如織,這極大地降低了游客的體驗感。而提升13片文化精華區的品質,給游客提供多元的、特色鮮明的胡同旅游產品,什剎海、南鑼鼓巷等地的旅游密度可能就下降了。如,清朝時期四大徽班進京主要居住在大柵欄地區的陜西巷、韓家潭、百順胡同一帶,這里梨園名角故居林立,這個區域可以設立京劇博物館。博物館可以融合旅游咨詢服務中心等功能于一體,并進行有區域特色的文創產品的研發、生產和營銷推廣。
為更好地落實新一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還要圍繞街巷文化的保護、挖掘、展示、傳播等方面的工作,制定街巷文化發展規劃,列出各項任務的時間表、路線圖;要結合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發展中軸線周邊的胡同文化,打造街巷文化產品鏈,講好中軸線故事;要建立各級政府支持、依靠市場和社會力量發展街巷文化的新機制,政府只需搭建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調動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參與街巷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共同參與,達到效果的最大化;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融入到街巷文化發展中,發展胡同文化體驗旅游,通過“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旅游”模式,煥發非遺生命力,使其成為街巷胡同內民眾生活的一部分,豐富街巷胡同內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