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閃爍著點點燈光,絢麗多彩的魚燈隨著演員俯身曲背、穿插運行而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呈現出豐富的海底世界……
“這個魚燈舞是沙頭角沙欄嚇村吳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藝術舞蹈,起源于清朝,歷經民國、新中國,發展已有三百多年。”吳天其是深圳沙頭角魚燈舞的代表性傳承人,今年60多歲的他,說起魚燈舞神情中透露著喜悅和自豪。
據了解,沙頭角魚燈舞具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民俗文化特色,其舞蹈動作的“低馬步”配合,“鏟沙”“竄水”和“飛躍”等動作,以及魚群圍繞黃?角“獻祭”的主題,在閩粵地區的魚燈舞中獨樹一幟;也因此,沙頭角魚燈舞在2008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于地理位置與香港相連,沙頭角魚燈舞同時承擔了融通兩地居民情感的作用。“我們經常受邀到香港表演,香港社團組織也常到我們這邊來參觀學習魚燈舞的表演。”吳天其說。
1999年,吳天其當選沙欄嚇村的村委會主任,隨即發動村民對魚燈舞進行挖掘和整理,并動員村中青年組成魚燈隊,最終完整重現傳統的魚燈藝術。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當地文化部門積極推動魚燈舞的考察和交流工作,魚燈舞重新煥發生機。沙欄嚇村魚燈隊屢獲內地、香港表演活動獎項。2012年底更走出國門,遠赴澳大利亞悉尼參加巡游表演活動,受到悉尼人民和海外華人華僑的追捧。
“今年,英國的一些華人社團邀請到英國表演魚燈舞,我們正在緊張籌備中。”吳天其表示,現在的魚燈舞“名聲在外”,在海外華人圈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因為曾有過中斷的歷史,沙頭角民眾越發體會到魚燈舞傳承的重要性。2012年,沙頭角魚燈舞打破“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深圳鹽田區非遺保護辦還與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立了“非遺文化志愿服務基地”,使魚燈舞的傳承保護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吳天其對此頗為感概:“這些文化遺產不能一直局限在我們村里面。魚燈舞博物館開館至今2年多,已經接待超過100多個團體和機構。”
魚燈舞體現的是人民團結對外、追求辛福生活的精神。面對魚燈舞未來的發展,吳天其表現出樂觀的態度,“我們要加大對魚燈舞的開發,沙頭角魚燈舞不僅是深圳鹽田區的,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我們要把它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