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文化上彼此交流,傳統建筑又是以木構為主,在街區保護方面可借鑒的地方很多。日本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稱為傳統建筑物群的保護。歷史傳統建筑群,是指村落、小鎮,大城市里的若干歷史文化片區。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日本就開始從規劃方面對傳統建筑群的保護進行討論。日本將街道、街區稱為“町並み”,因此歷史街區的保護,便稱為歷史町並み保存。如日本著名的傳統建筑物群保護區——奈良的今井町,長600米,寬150米,橫向有4條路,縱向有8條路,是江戶時代非常典型的街區,街上有廟宇、店鋪等,大部分是住宅。由于保護嚴格,今井町肌理良好,大部分街面都保存較好,在傳統街區外做了相應規劃,停車場及新建設都在街區外面。
今井町有8棟文物建筑,包括大宅子、大店鋪等,均可供人參觀。其他一般建筑在風格上與這8棟建筑協調一致,使街區整體風貌保持和諧統一。文物建筑中的大宅子都是大家族的住所,家族后代為對其妥善保護,自己住在旁邊的輔助房子里,而將宅院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今井町合理的保護規劃及當地民眾的重視,使得街區內傳統建筑的魅力一直留存至今。
日本京都的產寧坂是當地著名的歷史保護街區,共有石階46級,由城市到清水寺形成一條連續坡道,這種位于寺廟前的商業街被稱為寺前町。街區兩旁都是商店,多半販賣西陣織、清水燒等京都特產及紀念品,充滿民族風情,較好地保護了街區的歷史文化特色。另外,袛園新橋,是歌舞伎町,是喝茶、喝酒、聽歌妓彈唱的地方,過去非常繁華,也一直保存至今。
從奈良、京都保護現狀來看,日本在街區保護方面同我國現今的鎮、村落比較接近。首先,日本歷史街區里的內部空間、綠化、空地、臺階都保存較好,且政府對街區保護有嚴格規定,文物建筑不許亂動,其他建筑須保持外貌,如果翻建,也是從該地區的建筑立面里提煉出幾種樣式,按規定進行選擇;若違反規定,將會受到相應處分;在資金上有困難,政府可以依據實際情況給予補貼。
其次,日本視傳統建筑物群地區為珍寶,注重保護建筑的傳統風貌和完整性,街區外面合理規劃,內部空間也要保持美觀,強調與現代生活的緊密結合,突出傳統特色。可見,日本看重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這與只關注街區整治之后的效益,是有區別的。
第三,日本政府與民間有力結合,對街區保護工作發展至關重要。由于街區的宅子、院落、店鋪等歷史建筑大多為私人所有,當地百姓以擁有這棟房子為榮,居住的同時還注重展示該建筑的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日本民眾的積極參與對街區保護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日本將傳統建筑物群地區完全當做祖先留下的重要文化遺產,要求完整保護且不走樣地傳下去,還要同今天的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才是歷史街區保護最本質的內容。
朱自煊,1926年出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區休寧縣,1946年成為清華大學建筑系建系后第一班學生,1951年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朱先生長期從事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方面的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不僅為我國的城市規劃研究特別是城市保護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而且以正直的人格,嚴謹務實的學風影響了眾多的清華學子,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建筑和城市規劃專門人才,桃李滿天下,為我國的建筑和城市規劃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